邱國光:大灣區是黃粱一夢嗎?
筆者認為年青人首要做的,應是了解何謂大灣區。(文匯報資料圖片)
近月來,若數最流行的官場用語,「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對不少香港人來說頗陌生,朋友戲說乍聽以為是與珠寶名店「粵港澳湛周生生」的業務有關!誤把馮京作馬涼也不能全怪朋友,畢竟這個概念太新了,而且「大灣區」這個地理範圍也不是「古已有之」,而是一個新詞、新語。誰不知這個初生嬰孩,一落地即受特區政府寵幸,建設「大灣區」與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同列國家發展戰略,更云可為年青人帶來無數的機遇!是耶?非耶?「粵港澳大灣區」是年青人的夢工場還是「黃粱一夢」,虛幻不實的夢境,似乎言之尚早,年青人首要做的,應是了解何謂大灣區。
了解是發展的前提
大灣區的概念最早見於國務院於2016年3月公布的《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及香港在泛珠合作所發揮的作用和重點範疇,並提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見《文匯報》2017年4月13日《大灣區擁粵港澳11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的「灣區」是指中間的海灣,即是珠江出海口,當中包括了在附近的11個城市: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再加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0多個香港,總人口逾6,000萬,2015年GDP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經濟規模超過1.3萬億美元,極有潛力成為下一個世界級城市群。
灣區經濟概念
「大灣區」概念實參考國際間的所謂「灣區經濟」經濟型態,在其他國家中已有不少的成功例子。如美國三藩市灣區,又稱舊金山灣區,簡稱灣區(The Bay Area),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一個大都會區,位於沙加緬度河下游出海口的舊金山灣四周,其中包括多個大小城市,最主要的城市包括舊金山半島上的舊金山,東部的奧克蘭,以及南部的聖荷西等,總人口超過760萬,以矽谷為主要產業,擁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500強企業,亦是美國西海岸重要金融中心。
另外一個著名的「灣區經濟」區域是位於日本的東京灣區,是世界上首個人工規劃的灣區,以製造業、重化工業為主要產業,產值佔全日本GDP四成,也是日本能源基地、國際貿易和物流中心。其他還有紐約灣、悉尼雙水灣等,也是知名的灣區城市群。可見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灣區經濟」已成為國際級城市群共同的發展趨勢。
大灣區城市各有特色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各有所長。與我們一河之隔的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先驅,現在是國家的創新科技中心,孕育了多個創新科技企業,被稱為中國的矽谷,也是內地最具經濟競爭力的城市,2016年GDP高達1.7萬億元人民幣。
廣州的2016年GDP是廣東省的第一位,在全國居第三位,高達1.8萬億元人民幣。廣州是國家傳統的商業中心,擁有省內重點大學和省級研究機構,商貿文化濃厚,亦對研發活動和製造業發展甚為重視。
澳門是國際知名的旅遊休閒中心,有「東方拉斯維加斯」的美譽,也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珠海則是全國宜居城市,珠海橫琴是全國備受注視的自貿試驗區之一。至於佛山、東莞、中山、肇慶、惠州是廣東的工業重鎮,有堅實的製造業基礎,並提供大量的土地及人口。江門是著名僑鄉,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
是青年人的夢工場嗎?
過去,香港青年的知識及競爭力都比內地青年強,國際視野也比較廣闊,但隨着中國的不斷發展,兩地青年的優勢差距逐漸拉近,某些方面甚至比香港青年還優勝。理論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為香港帶來無數機遇,如彌補香港市場小、租金貴、人力成本高等問題;而與內地合作發展,將產生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年青人可藉此平台發揮自己的優勢,闖一番事業。
數碼年代,創業為年青人的潮流。因應大灣區發展,粵港雙方政府均投入了大量資源推動兩地青年在創業方面的合作交流。特區政府於2016年7月推出3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不限創業地點,為有志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資金、支援服務、創業講座等;深圳前海深港創立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深圳市和香港兩地的青年協會共同為各地青年打造的創新創業的基地,為青年創業者提供場地、培訓、法律諮詢、稅務優惠等,這都能夠地助香港青年一完創業之夢。緊接這個趨勢,粵港澳大灣區將設置「港澳青年創業園」,並提供良好的投資源,有利港、澳的青年創業。創業園內包括內地的大投資機構、支援團體,大力支持有志創業的粵港澳青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