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諺:香港失守
好像很嘩眾取寵的一個標題,但實在不是嘩眾,失守不是戰爭上失守疆土或者本土派所講的染紅,我指的是香港失去守業的傳統,也進入了無業可守的絕境。
我有一位學生,畢業後找我推薦報讀港大碩士。
後來,學生請老師吃飯,匯報港大錄取了她,可是因為家人抱恙,需要回家幫忙守護生意。我當即就說:「你家有業可守,怎麼不守?不是人人像你有那個福氣,有業可守!」事後,學生給我短信,感謝我提點了她。學生家中辦的,原來是消防設備生意。
近廿年,香港經濟步入了新一個轉型期。
我們講解自己城市的歷史,少不了那個「轉口港-輕工業-金融業」的三段歷史模型。轉口港是英治早期的經濟模式。輕工業是戰後的經濟模式。金融主導是上世紀末的經濟模式。現在是甚麼模式?已經沒誰說得出來,工業已經全部轉出香港,工業大廈主要當倉庫、廉價租給獨立藝術家,空置工廈單位多得用不完。至於金融,感覺香港人在這領域上虧的錢比賺的錢還多,如果真的有賺,就是少數人賺到用不完,多數人虧到退休金不保。說金融業是香港經濟命脈,我會覺得這是冷笑話。
至於近年冒起的新經濟模式—自由行,也給某些勇武朋友成功驅逐。而香港人最積極迎合自由行的,主要只有藥房老闆,我從來不覺得政府、旅發局或區議會相關人士有做過任何工夫。自由行耐不住是早晚的事。紅磡連個大型旅遊巴停車場也沒有,自由行不失敗才怪。
香港剩下來可以讓人守一守的產業,除了少數幾個巨大地產財團,就只有最傳統的一些貿易和飲食業中小企吧。在這些業務中,我最看好只有飲食業。唯獨是食,香港人是最樂意花錢,也最有品味。
換言之,目前香港可以守的業務已經很少。這是香港失守的第一環。
另一環更糟糕,就是香港青少年普遍沒有守業心態,政府也不會宣傳守業,只宣傳創業,讓一時三刻的創業希望把香港青少年精力消磨和忽悠一下,待他們創業輸光了,他們也就步入中年,負債纍纍,人也「成熟」起來了,也沒有那個閒暇反對社會建制了。
青少年沒有興趣守業,第一是嫌悶,覺得沒趣,第二是社會和政府不鼓勵。第三,也許是更主要的原因--自由普世價值泛濫。
自由主義骨子裏是一種分離主義,一方面鼓勵人追尋自由,把自由歌頌到天上有地下無,但另一方面,它也強調獨立,鼓勵個體拒絕服膺於既有的社會約定或約束。如此,有業可守的青少年,受到自由觀念左右,往往不會優先考慮繼承家業,令家業青黃不接。
東方人的價值,重視家業繼承。繼承確是老土,也不自由。但卻正好是這種家族繼承的文化傳統,延續了東方人幾千年的歷史。究其原因,社會的強大,講究資本累積,而東方社會一路走過來的方法,就是以家族為中心,進行家族資金、關係與技術的跨代延續。
我對學生話:「創業是由零開始,守業是上一代為你打下基礎,基礎是一百,你就由一百開始,基礎是一千,你就又一千開始,你如果願意守業,你最終去得到的地方,會比你的其他同學更加遠。有了資本,你再來投資其他事業,也不再是夢。」
很諷刺,不願意受到約束追求一時三刻自由之人,到最後很多都把自己的自由輸光。記得馬克思曾這樣描述歐洲十八、九世紀由鄉村轉到城市打工的人:「他們自由了,但自由得一無所有。」這一番話同樣適用於香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