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投資銀行界不再是畢業生首選,原因何在?

2017-08-18
華德財
會計從業員
 
AAA

bank1.jpg

這個暑期遇到不少大學生找工作和投履歷,90後想的不再是哪間大公司的見習生,也不再是以考進投資銀行為目標,而是爭相想考進跨國創科企業,如Google, Facebook, Uber 等,或是投考政府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前陣子跟大學朋友談到,確實在十年前股市暢旺,中資國企民企瘋狂來港上市時,在投資銀行工作很美妙,一進去就是六萬月入,加上半年到一年的花紅,三五年就能置業。可惜,要上市的公司都已經上了,現在來港上市的大公司不多,IPO盛世不再。 

要說十多年前,內地公司對於如何在國際金融平台融資,認識還不深,國企和民企來到香港上市會,總得找外資投資銀行幫忙。而正好因為這些國內企業來港上市,外資行的高層都是外國人,要找香港人來作協調工作。當時外資投行中高層因此都願意高薪禮聘最頂尖的香港人,當時就有不少會計師,律師加盟。只是來到近年,中資銀行和投行慢慢進駐,才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專才來港。加上近年海歸和港漂人數與日俱增,他們的國際視野,語文水平趕上香港人,漸漸投行裡都變成說普通話人士的天下。 

另一個現象讓本地畢業生卻步的原因是,中資背景的投行漸漸懂得在香港上市的規則和玩法。而且近年市值上百億市值的招股不多,但投行的數目卻越來越多。結果,生意多跑進了中資行的口袋,但收入少了,結果自然員工的工資和花紅都少。有入職幾年的小伙子,都說在國金上班,倒不如在又一城的高級保險經理,或是在中環零售銀行的客戶主任來得人工高。 

隨著跨國企業和創科行業的蓬勃增長,月薪搭公司股份和一流的工作環境,或是公務員年年增薪,穩定工時及主任級確保三十歲前後升到高級公務員,那麼一份有如有地獄工作,但收入不成正比的投行工作,又如何能吸引年輕人投考呢? 

 

華德財 

從事會計行業,工作繁忙下亦留意經濟走勢,把握投資機會。 

沒錢玩樓,只好玩股票。喜愛與朋友交流投資看法,策略穩中求勝,從來不買沒把握的股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