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除了中環價值,香港教育能在乎多點人文價值嗎?
最近與一些剛升上大學的學生聚會,慶賀他們在 DSE 考獲不錯的成績,有的選了藝術系,有的選擇創意媒體,有的讀人類學。當以為年輕人面對經濟低迷,像上一代人只會挑工商管理、會計和醫科,這一代年輕人,更懂得追求自我價值和興趣,去實踐理想和抱負。
記得年前,高中還未轉制的時候,醫科跟法律屬於比較受狀元歡迎的學科。近幾年商科興盛,環球金融學科、風險管理學與計量金融學科等與金融、商業有關的學科也愈來愈受追捧,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不過,如此單一狹隘的選擇,是否對社會長遠發展有利,學生們選科時又是否真正平衡了興趣和就業發展?
冷門學科被質疑就業前景
綜觀以前的教育風氣,可供選擇的學科似乎比起現在更百花齊放,至少是香港大學還存在天文、數學和物理兩個主修學科的選擇的年代。在英美院校,一流的人才會選修歷史、哲學和政治等,跨國企業的總裁和人力資源總監也更喜歡聘請修畢社會科學的學生。
筆者朋友間,不時會對選擇冷門學科的朋友持不同意見。記得以前在美國做交換生的時候,認識了幾個取得獎學金,前往夏威夷大學Institute of Astronomy 當暑期實習生的外國朋友。跟他們聊天才發現,他們打算繼續升學,鑽研天文學與太空的奧秘。然後一個庸俗的香港人如我,難免問一句:「之後能找到工作嗎?」其中一位朋友沒有回應我的問題,只是打開他的手提電腦,讓我看看他們的作業,是一整排外星文字。那些是天文學的專屬程式語言,通過不同的程式編序與複雜的數學可以表達出時間與空間等抽象的概念。他們對於就讀的內容的熱誠,大概就是教育的真義。
慢慢不忍套用世俗的秤錘量度朋友的理想與興趣,卻也好奇這些順著不著邊際的興趣走的人生活過得怎麼樣了嗎?有時候,就像急不及待知道肥皂劇中男女主角苦戀的結局,幻想一下自己若然做了同一樣的選擇會有怎樣的結尾。
香港窮得只剩下「賺錢」學科
活在這個年代的本地畢業生是帶點無奈的。在這個網上資訊發達的年代,社會交流價值觀的方法卻不進反退,對於某些行業甚或某些學位居然幾乎一面倒地變得一文不值。一些大學魯莽地取締天文、人文及語文學科,只顧著經營教育產業中的與國際金融及商業有關的版塊,真正的大學之道與教育真諦都擱在一旁成了名不符實的裝飾品。翻閱以前金耀基談英國大學,到上過周保松的課,不免感概香港窮得只剩下專業學科和賺錢的主修課。
而且,在追求中環價值之際,很多修讀副學士,高級文憑的學生大都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如果學生在這些院校和課程中選取人文學科,在目前的環境下,畢業生前路也不太理想。但願新政府在通過資助推廣副學士課程之餘,也多動腦筋思考值得保留或推廣的人文學科、傳統價值等,以免香港專上教育淪為只製造商業支援人才的產業。醫生,銀行家是重要的,但這個城市也需要多點政治家,學者和歷史學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