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仁:台灣大停電給香港的啟示
台灣上月發生大停電,市面一片漆黑。(香港電台圖片)
自7月下旬颱風襲台開始,台灣因部份發電廠的輸電線受損,引致未能對外供電的問題。為此,台北當局下令,所有公務員於下午1時至3時停開冷氣,以求減輕供電壓力,結果惹來了民意的反彈。及後,台灣又因為另一間天然氣發電廠意外停供氣幾分鐘,使整個發電廠停機,造成台灣爆發1999年大地震以來,最大規模的分區停電,民眾對於執政民進黨能源政策的不滿,也因而爆發出來。
由於台灣是個島嶼,只能自行發電,不能向外地買電,供電會否出問題,一直都是民眾所關注的焦點。台灣自六十年代開始,便分別興建了三座核電廠,九十年代則開始興建第四核電廠(核四)。與此同時,民進黨起家之時,乃是由各個在野政團綜合而成,當中包括一些反核的民間團體,使到反對核能發電,成了民進黨核心政綱之一。
「非核」未實施 供電已現危機
國民黨在08年第二次執政以後,民進黨改走民粹化路線,同時投入反核示威。當時馬英九不斷強調無法放棄核能,否則台灣的電力供應有問題,但是到了2016年,民眾還是選擇了民進黨上台。由於蔡英文在選舉時保證,實施「非核家園」的政策不會缺電,揚言台灣其實不缺電,甚至有民進黨人聲稱,台灣電力公司把電「藏起來」。結果民進黨執政一年多以來,不但未能找出「藏」起來的電,非核政策尚未正式上路,供電已經多次出現危機。其實,台灣的各地發電設施,在這段時間也是故障不斷,只是媒體不集中報導而已。
民進黨強調使用綠能、甚至大量興建火力發電廠,可是綠色能源發電效率低而且成本高,而火力發電會則造成空氣污染。面對輿論提出應該「以核養綠」,行政院長林全卻堅持己見,並以「趕快死了這條心」作回應。由此可見,在野黨往往為了政治策略上的需要,往往變得很短視,甚至為反對而反對,無視社會和民生的實際需要。到了他們上台後,即使在執行政策出了問題,也可能因為害怕票源流失,而繼續固執地堅持己見。
為爭選票而「盲反」不是好事
為反對而反對,似乎也出現再香港的在野泛民主派身上。回歸初年,泛民主派的立場相對溫和,有時他們反對的意見,事後看起來也有一定道理。然而,激進泛民的社民連自2006年崛起之後,他們每每以民進黨為師,也學了為反對而反對的一套。本來溫和泛民與政府和北京之間,仍有一定程度的溝通,但在激進泛民衝擊下,溫和泛民的溝通反而成為原罪,因而流失選票。溫和泛民為求自保,於是也漸漸走向激進化。例如:公民黨成立之時,立場便比現在溫和,但在激進泛民衝擊之下,也變成了激進的反對派。
在某些議題的應對上,泛民往往源於政治策略上的需要,變得為反對而反對,例如高鐵、港珠澳大橋以及政改的議題上,他們都會有意扳倒,無視社會發展和實際需要。以高鐵為例,泛民主派由最初直至今日,從菜園村拆遷到一地兩檢,他們一直是反對到底。然而,高鐵開通後,能夠連結「八橫八縱」的全國高鐵網,從此我們西九龍一程直到廣州南站,再轉乘高鐵前往華南、華中和華北,加快中港兩地居民的穿梭往來,使兩地經濟能夠進一步融合,這才是高鐵的真正價值。
政府需改善如何應對質疑
當然,面對著反對派的質疑,政府有時也未能有效處理,變相為泛民提供「子彈」。以近日港府提出一地兩檢方案為例,本來應該在宣傳層面,強調高鐵能夠連結全國高鐵網的優勢,但是政府卻在此時,跟隨公民黨起舞,陷入「高鐵去廣州市中心是否比和諧號快」的無謂爭論之中。反對派明是挖坑俾你跳,政府不避開反而自投羅網,這不是笨還是甚麼?
總括而言,台灣和香港近年政情已經證明,在野派系往往由於沒有包袱,往往由意識形態主導,從以變得為反對而反對,只以扳倒政府為目的。現時港府推動一地兩檢,也面對同樣的情況。然而,一地兩檢最終真是被反對派扳倒的話,損失的只會是香港,而且可能會跟台灣大停電一樣,壞處在隔幾年之後問題才正式浮面。屆時,我們即使後悔,也已經為時已晚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