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評教育制度與學習樂趣

2017-09-13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wood1.jpg

踏進九月,絲毫沒有半點秋意。炎夏難耐,莘莘學子重返校園,繼續以有涯隨無涯。筆者已於職場浮沉多年,早與校園生活脫節,不過眼見近年不少學生厭惡讀書,並討厭教育制度,心裡不無感慨。適逢校園鐘聲剛響,筆者有數點建議,讓教育界人士參考一下。 

猶記得千禧年初,教育局大力鼓吹「求學不是求分數」,試圖規勸學生及其家長不必追求成績,而是應享受學習過程,或以從中培養良好品德。然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觀念根深柢固,在一般家長眼中,只有讀書才可向上流動;更甚者,香港趨向知識型社會,學位泛濫,文憑沙紙全皆貶值,即使手持一個學位在求職路上步履蹣跚,遑論讀書不成的年輕人!故可謂香港一日仍有公開試,學生則不得不「求分」。問題倒是考試科目單一,不是文史地、就是數理化,令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扼殺城市創意,筆者對此亦感無奈。故此,與其是一味迷信「填鴨式教育」,不如務實微調一下科目內容,讓學生重新拾回教育興趣。 

復辦工科 重置文理分科

第一個想法是可考慮重置「工科」。以前香港有很多工業學校,教授學生繪圖設計、木工、金工、陶藝及工業繪圖,會考亦有相應科目,讓熱愛工科的同學覓出路,不過已卻被教育局認為不合時宜而淘汰。其實香港社會多元,「一樣米養百養人」,是否只限制同學硬背中史、或反覆練習「微積分」呢?何況現今建築業蓬勃,復辦工科,配以考試制度,可容讓對工藝有興趣的同學,將來銜接不同職業,一展所長。 

第二則是重新檢視香港文憑試分科制度。以前會考、高考,文理商組別清晰,各分設不同科目,原意是讓同學吸納組別的整體知識,到大學時更易攻讀本科。不過今天制度則容許同學可按自己興趣選科,文理夾雜。筆者認為,此表面是自由開放,實則不利同學學習。須知道,物理、生物、化學;或中史、文學、地理,都是天生絕配。一併修讀,學科互通,得以鞏固知識。此情況尤其於理科組別更為明顯,若缺乏貫通的知識聯繫,東不知,西不知,先令自己在文憑試讀得吃力;繼而到大學選讀工程學院或理學院,嚴重追不上課程進度。筆者建議,不妨重置以前文理分科的傳統,避免因為制度問題,令學生漸失學習興趣。  

筆者不是盲目追求傳統的人,不過若舊的制度有好處,何不採用呢?制度雖然不變,同學不須氣餒,因此讀書與人的解難、聯想、思維、分析、寫作能力統統相關,只要多動腦筋,反覆練習,自然可以提升思考層次。費盡力氣後,當你接過DSE的成績單,紙上「星」光燦爛,固然喜上眉梢,更重要是你曾見過知識路上的萬水千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