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社會歪風必須正確導向 青年自殺問題要關注
九月,本來代表年輕學子迎接新一年的日子。課堂,工作坊,考察等都是吸取養分和豐富人生的經歷。但近年社會,特別是教育領域,卻籠罩著壓力和不滿,從國民教育到教師行政工作,公開考試到社會對年輕人政見的批評,學校不再是理性討論的地方,個別前輩和網上評論員不再是值得學習的對象。就最近多宗老師學童自殺案, 教育局副局長長子墮樓離世引起的不堪入目的留言,校園學生就政見不同而互相指罵,我們實在要反思,到底社會是否出現了問題?
老師和學童自殺,個別案件有專家指出是關於壓力和抑鬱。明顯社會普遍關心的只是學生拿到高分與否,或是老師是否盡力,往往忽略了彼此之間的關係。老師只是提供方法和考試技巧的訓練員,學生只是一大堆在公開試互相殘殺的鬥士,誰在真正推動學習的快樂,閱讀的趣味和引導年輕人如何想象未來。
網上言論令人心寒
推演到教育局副局長長子不幸離世的消息,網上竟然有不少留言對副局長作出咒罵和批評。經濟日報《網絡留言趨涼薄 同理心何在? 》寫得非常詳細,深入分析了 網絡挑釁者的動機和做法。立法會議員鄭松泰在 Facebook 的評論,以至香港教育大學不知名人士張貼的文字都讓人不寒而慄。
社會矛盾點已形成,有識之士斷不能只以道德衛士自居,明哲保身。反而應該鼓勵網上專頁和論壇版主,注意網民和假帳號留言,消除不必要和無理的攻擊,特別是針對個人的誹謗和帶有極高侵犯性的言論。如果盲目地追求社交媒體上的反應和讚賞,而作出對社會和身邊人不良的影響,網民也應該想想是否參與了施虐的一分子。
挑動矛盾不如展現包容
而在另一間大學民主牆事件,明顯不是法律問題,只是言論自由和政治立場的展示,但同樣校方,學生和媒體人士需要溝通和交流,避免激化本地生之間的矛盾、以及港漂生和內地學者的不滿。泛民主派領袖應當明白和建議支持者,不應該在重大意識形態上作出 挑釁,縱使是三言兩語的文宣;同理,內地生及建制派,應多加展現包容跟同理心,明白和理解個別少數人士刻意做出類似的行為挑機。
如果社會大部分人都能夠減少仇恨、怒意和焦慮,減少圍爐取暖,多與不同立場的人士討論,自然少了很多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顯得自在和舒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