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重塑社區想像 藍屋留屋也留人

2017-09-25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blue1.jpg

若你喜歡遊走香港的大街小巷,定必會知道「藍屋」的存在。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原址曾為「華佗醫院」,並於1886年關閉後變為用作供奉「神醫華陀」的廟宇。於 1920年代,藍屋拆卸後興建現在四層高建築,樓梯間的牆壁、單位內的窗戶同樣由木材製造,而露台部分則採用鋼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台建築的唐樓。黃飛鴻徒弟後人曾於滿載香港歷史的藍屋開設的武館及醫館,亦有人曾開辦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雖然政府在十年前曾經計劃僅鞏固及復修藍屋和黃屋,但會拆卸橙屋,改建為一個別具傳統文化氣息的休憩地方,最後在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介入,最終也從善如流,推行「留屋留人」計劃,保留三幢建築。 

展現香港特色  揚威海外作品 

於2016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的建築師及藝術家,借鑑中國戰略名著《三十六計》轉化「建築兵法」,在國際舞台以十三件展品,反思在社區保育、環保、空間需求和城市規劃之間,香港建築設計面對的挑戰。其中一個灣仔藍屋也被帶進國際舞台,負責藍屋保育項目的謝錦榮以「金蟬脫殼」和「釜底抽薪」的寓意,透過作品《WE嘩藍屋》展現活化藍屋的故事。他不僅要展視香港的歷史建築的修復和區的保育經驗,更希望把原居民和圈外人連結在一起的過程,向國際親述這難得經歷。 

目標為本 合作共贏 

在藍屋未正式開幕前,筆者因工作關係曾探訪藍屋的原居民,深入了解他們當中的經歷。居民瓊姐(化名)稱當時幸得多個民間團體如聖雅各福群會及義務建築師團隊幫忙,共同設計及商議保留方案,幫助居民。她特別記得當時處理事件的官員態度頗為強硬,事情轉機在於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的參與。她憶述林鄭月娥曾多次參與會議,聆聽居民及專業人士的意見後,最後一鎚定音,決定以「留人留屋」計劃進行保育。日前,藍屋重新開幕,林鄭月娥到場主禮,卻被議會批評「抽水」。林太當然不在乎那些對不清楚事件來龍去脈的人,但筆者著實替林太感到不值。 

在處理保育議題上,社會上存有爭議屬正常現象,關鍵是決策者應以社會利益為重,採納最佳方案。若果反對者永遠持對抗態度,政府不保留建築便加以批評,保留建築又批評,是否代表政府什麼都不做就最好呢?今次藍屋能夠留屋也留人,全賴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及協商,當中也包括政府官員的配合,我們與其針對人,倒不如細心欣賞藍屋的香港味道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