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不進行大規模轉型升級 鄰近城市將超前香港
對於八十年代的中國,二十年足夠讓經濟騰飛。可是對於回歸後的香港,過去二十年卻見證了經濟滯後的光景。近年本地媒體逐漸忽視香港在國際和區域間的競爭優勢,也不再與鄰近地區的產業發展,忙於內部紛爭,各界錯誤把焦點全放在政治議題上。上月底,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訪港,沒有如前港督彭定康般吸引到媒體的關注,但他為香港發展提出的建議,卻比彭定康的有用多了。
吳作棟資政出席亞洲協會的論壇,與會者都關心全球各地海濱城市未來四十年的發展,而他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抱有信心,認為香港在中國國策下,配合大灣區發展,前景相對樂觀。他提到新加坡在中國重慶的項目,香港應該參與其中,而這突顯到兩地人才,技術和國際水平都是中國以至世界稱許。本地媒體和政團與其終日論政,不如看看如何推動年輕人和專業人士參與區內發展,創造就業。
香港新加坡不是對手而是夥伴
鄰近城市深圳過去幾年在創新科技領域已經遙遙領先香港,正如吳作棟資政所言,香港應該與新加坡攜手,幫助本地及海外企業在科技領域和應用上追上潮流。因為畢竟兩地的法則,規例和人才都是世界前列,假如能夠有交流平台,相信能夠協助國內企業走出海外,也讓外國企業能夠在國內發展。
面對全球經濟持續放緩,香港和新加坡未來幾年繼續面對經濟增長放慢的挑戰。香港要緊扣內地一帶一路計劃,新加坡也希望加強參與,在這個基礎下,兩地不是對手,而是合作夥伴。吳作棟好意提醒,如果香港不再推動產業大規模改革,很大機會淪為一個普通城市。上海、深圳以至大灣區內的城市,都希望取代香港,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心。
發揮金融法律優勢領導大灣區發展
幸而香港還有一些無可取代的優勢,如法治和優秀的公務員團隊,商界的效率及良好的基建。未來議員和政客不如多投放時間和精力,與政府一起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向內地和鄰近地區輸出專業的公共政策和規劃方針,這樣才是真正發揮香港獨特優勢的方法。
正如政府多番強調,香港的產業優勢盡見在金融,法律和物流等領域,與其等待深圳、珠海、中山追趕,何不站在龍頭位置,帶動大灣區整體發展,擴大合作的空間。現在區內多個業務如機場,交通及碼頭有著重叠資源運用,政府應當牽頭協調和整合,促進各地合作。在轉型同時,香港也要繼續發揮超級連繫人的角色,為一帶一路的國家提供好的資金融資平台,以及專業服務,這樣才可以避免國內企業硬闖海外市場碰壁。
筆者特別認同吳作棟資政所言,香港下一代也要強化英文語言和溝通能力,才能與時並進,吸納世界各地的商家及專業人士在香港發展。未來二十年,將會決定香港在2047年後的定位和發展,假如繼續不思進取,被上海和深圳趕過將是必然的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