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稅務大樓搬往啟德,應考慮交通配套

2017-11-17
高達
學研社成員
 
AAA

tax1.jpg

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宣佈,灣仔海旁三座政府大樓現址,將會發展為會議及展覽設施、酒店和甲級辦公大樓。現時辦公室設於稅務大樓的稅務局,則將會重置到一座正在啓德發展區興建的新大樓。該用地面積約9,700平方米,位於啓德發展區北緣,毗鄰工業貿易大樓。可以說,這構思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眾所周知,香港的甲級商業大廈嚴重不足,造成天價租金。中環、金鐘等地的寫字樓,呎租動輒過百港元,即使是盈利豐厚的公司,也大感吃不消。遠的不說,英倫五大律師行之一的Freshfields,三十年來都在中環交易廣場,今年已搬往鰂魚涌。同時撤出中環的,還有著名的資產管理AllianceBernstein,可見情況嚴重。智庫「黃金五十」的報告亦指出,香港寫字樓租金昂貴,供應不足,迫使大量公司遷往新加坡,嚴重損害香港的競爭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政府部門仍然佔用著很多核心商業區的地段,而且部份政府部門其實甚少接觸市民,難免令人認為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可惜,習非成是,積重難返,卻也很難要求某些部門的公務員身先士卒,率先搬離方便的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去做「開荒牛」。 

為此,政府調整了政策,將沒有地域限制的政府辦公室搬離高價值的地區,稅務大樓、入境事務大樓和灣仔政府大樓,也因此而將會搬走。其中,新的稅務大樓將會遷往啟德,並且稅務局所有辦公地方將會處於同一大樓之內。政府將新建一座天橋,連接稅務大樓和附近的工業貿易大樓,而沙中線的啟德站就在隔壁,前往該處將相當方便。按現時的計劃,新大樓將在2022年投入服務。 

沙中線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不過,在向正確方向邁進之時,政府似乎對於交通配套的問題,卻未有周詳考慮,一切只是「靠估」。根據稅務局自己的估計,稅務大樓有2,800名職員,每天到訪的人士大概是2,000人上下,即是每天約有5,000人出入。不過這個人流,對本身已經相當繁忙的啟德、新蒲崗區交通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負荷。如此情況使人不禁擔心:稅務大樓「搬家」會好心做壞事,帶來連串的混亂。 

更需注意的是,這5,000人大多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再步行前往稅務大樓。這5,000人除了用行人天橋,更會橫過馬路,午餐時間在附近吃飯,下午在附近散步、抽煙等等。以現時啟德不算發達的社區配套來說,是否能夠應付?對當區居民將造成什麼影響?也是不能忽視。若是一廂情願地以為,沙中線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未免太過天真樂觀。需知道,部份人士也可能從黃大仙轉乘其他交通工具,或者是其他有創意的轉乘方法。 

然而,當稅務局局長在2016年3月22日,接受黃大仙區議員質詢時,其取態竟是:灣仔稅務大樓的交通配套,也是落成後慢慢建立起來,當時的交通網絡亦不如今日般四通八達。我對局長的意見表示震驚。灣仔稅務大樓是1991年投入服務,28年前的往事,市民對政府的要求,較28年前為高,是絕對合理的。況且現在的主要問題,亦不過是要求政府在搬遷之前,先考慮和解答市民的疑慮而已,局長的態度卻是:「不用擔心,先搬進去再說,以後會慢慢好起來的」,這是專業的表現嗎? 

無意增加泊車位理據欠邏輯 

此外,有意見認為香港以至九龍東的泊車位不足,稅務大樓可以考慮建地下停車場,一來減輕泊車位的緊張,二來亦可以令部份駕車人士改為駕駛前往該區,減輕地面的步行人流。局長卻認為,更多泊車位將引來更多車駛入該區,故此「未必考慮」。到了這裡我就不明白局長的邏輯了,為什麼上面的人流就自然會好,而這裡所講的車流,卻是倒轉,越多車位會導致越多車呢? 

難道局長是「眼鏡蛇效應」的粉絲?所謂「眼鏡蛇效應」是指英國殖民印度時期,為了減少眼鏡蛇數量,每打死一條蛇都有賞金。豈料人們卻為了賞金,反而養了更多的眼鏡蛇。使到局長覺得「更多的方便會引來更多的人追逐該方便,形成更大的不方便」?怪不得政府曾經考慮的「地下城方案」(建地下通道以方便人流),在今次的文件中消失不見了,肯定是地下城將會引來更多的人流進入該區,反為更加不妙吧? 

回歸問題的本質,政府逐步搬遷往新發展區是可喜的趨勢,但訪客甚多的稅務局是否適合在數年內搬往啟德,卻可加以考慮。此外,局長在人流和車流的解釋上,邏輯剛好180度相反,令人好生奇怪。交通設計是專業範疇,政府還是委託專業人士給出合理的解答較好,否則在申請撥款時難免被人質疑,阻礙進度就不好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筆者期望政府盡快就九龍海濱發展作出藍圖式的研究,亦研究成果可以逐步落實,真正令維港兩岸的海濱也可以連貫不斷的讓市民行得通、跑得過!

    顏汶羽  20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