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禁噓國歌之餘,打鐵還需自身硬

2017-11-20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sing1.jpg
比起球迷噓國歌是否違法的問題,他們為何噓國歌,其實更加值得注視。 (大公報資料圖片)

2019年亞洲盃外圍賽已經進入最後一圈,11月14日晚上,在大球場舉行了香港對黎巴嫩的賽事。一如不少人預料,再有球迷在播放國歌時發出噓聲。雖說人大常委已於今年9月訂立《國歌法》,並在上月31日通過人大決定,將《國歌法》正式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中,但是根據《基本法》第 18 條,《國歌法》須經特區政府公布或立法實施,才能正式產生法律效力,而特區政府至今,尚未展開本地立法工作。 

換句話說,球迷的行為雖然明顯觸犯《國歌法》,但是港府卻仍未能以此展開執法行動。當然,港府其實可以引用《公安條例》第 17B 條,控告噓國歌的球迷「公眾地方行為不檢」,鄙人過去已曾撰文剖析,在此不贅。可是撇開檢控成功率的問題不談,港府展開《國歌法》本地立法工作前,毅然引用《公安條例》第 17B 條檢控球迷,很可能引起輿論的反彈,為將來的立法工作增加障礙。究竟港府能否抵住輿論壓力,嚴正執法呢?對於港府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況且,比起球迷噓國歌是否違法的問題,他們為何噓國歌,其實更加值得注視。同情地理解,球迷噓國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拒絕承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是一個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問題,並不能單憑立法解決。立法只能產生阻嚇作用,使他們不敢侮辱國歌,卻不能使他們改變固有的身份認同,不能使他們承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身份認同不能單靠立法糾正 

因此,建立港人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才是治本之法。從某程度來說,年青一代港人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在野反對派和部份媒體,需要負上不可推卸的責任。誠然,基於歷史和政治上的各種因素,在野反對派長期宣揚反共、反華,甚至是分離主義思想,年青人難免受其影響。同時,本地和海外部份媒體積極配合,長期選擇性報導,拿着一些內地負面新聞大加炒作,也會使到年青人心中的國家形象變得負面,從而否定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然而,建制派乃至港府本身,是否也應負上一部份的責任?首先,當年反對派展開反對國民教育運動,港府最終竟然選擇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實乃毫無原則的妥協。國民教育乃大是大非的問題,如何展開、內容需否微調,尚可討論乃至讓步,但是豈有不搞之理?更大的問題在於,港府自2012年擱置國民教育之後,至今仍未打算重新推動國民教育,反對派的反華輿論卻從沒停止過,香港青年人的國家認同感,又豈有不下降之理? 

建制派應當檢討理論水平 

另一方面,在野反對派自回歸以來,不斷在輿論上展開攻勢,聲稱愛國愛港的建制派,又在幹些什麼呢?為何他們未能在輿論上展開有效反擊?為何他們未能在輿論上,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輿論上,取得話語權?在青年工作的層面上,他們又在拉攏什麼人?做得到不到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理論水平又如何呢?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着香港的民心回歸。 

由此可見,相比起立法禁止人們侮辱國歌,政府重推國民教育科,也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建制派也應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愛國愛港主義論述,提升整個建制派的理論水平、辯論技巧和議會表現,並且在輿論戰上展開反擊,奪取媒體和輿論上的話語權,從而改善建制派的整體形象。可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才能扭轉部分年青人現時日益低落的國家認同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11月14日並無發任何聲明。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記者提問此事,毛寧回應:「我注意到特區政府作出了回應,主辦機構也已經改正並道歉。」毛寧短短兩句,足以反映中央就事論事,不欲擴大事件,更加不欲影響中韓關係發展。外交部冷處理事件,與香港政界強烈批評事件呈現落差。

    楊莉珊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