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如何培育青年領袖及讓他們參與決策
一直以來,青年政策都是政府忽視的一環。近年在本地低迷的政治環境,不少年輕人都對參與公共政策失去興趣,也少了在社區扎根地區的年輕領袖。未來香港最需要的,是官民合作,加上商界的資金,在各個層面培育青年領袖。
而最近參與了青年協會的活動,見證他們團隊一直的努力,最近與馬會合作開啟了環球年輕領袖學院,培育本地領袖。最新的合作與奧地利 Salzburg Global Seminar,讓三十多位本地年輕人學習和了解改變社會和推動發展的知識和技巧。在今時今日的環球世界,需要年輕領袖掌握合作,協調和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而青協除了舉辦高層次的年輕領袖培訓活動外,每年也透過青年領袖發展中心為中學和大學的學生領袖,讓他們走出香港,在海外和內地吸收經驗,也在課堂以外,學習管理,領導和政策分析的知識。明年政府將會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而新政府也鼓勵青年加入,參與議政、論政和參政。
筆者建議除了新近的青年自薦計劃外,明年正式啟動後,可以在十八區成立分會,吸收地區意見,也讓青年委員可以收集民意,並轉化成可執行的政策和意見。不論在學業、就業和創業,有心有力的年輕人心裡都有藍圖和想法,政府應該鼓勵民間多辦公共政策,選舉,社區建設,研究的訓練課程,一步步培育人才。然後,政府繼續開放各大委員會,讓年輕人自薦,這樣才能有效吸收人才,而不是任由局長挑選沒有心參與公共政策的人進入政府。
同時,十三個局,幾十個署只由700個政務主任帶領和擬定政策,其實很不足夠。既然各間好的機構都努力培訓年輕領袖,政府應該廣納賢才,增加政務主任,行政主任和貿易主任的招聘名額。最近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的招聘廣受歡迎,身邊也有不少博士生,地區年輕社區主任和非政府組織和慈善組織的管理人才都有報名參與。這實證不少年輕人都希望參與制訂政策,服務社區和一展所長。
政府和議會都面對一個嚴重的接班問題,而這將會影響到政策設計和實施,到底現時的領袖是否掌握群眾的需要。如果我們隨便舉一些例子,教育,房屋和創科,筆者感到政府想的,與民眾需要的有一些距離。讓年輕聲音走進政策,肩負起決策責任,香港才能夠走得更前,製造新的機會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