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經濟奇蹟之路 習近平面對李光耀遇過的挑戰

2017-11-28
趙婷
本地智庫政策研究員
 
AAA

lky.jpg
圖為早年習近平與李光耀會面。(鳳凰網資料圖片)

作為多年關心中美關係的董建華,早前在團結香港基金的晚宴時不諱言,習近平主席在幾年前上任時,在他面前的是國家重重困難和挑戰,分別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影響,中國內部經濟增長乏力。國家不少地方的污染相當嚴重、黨內腐敗問題也非常嚴峻、而黨在廣大群眾中的威信日漸下降等。 

但正如外國評論員和本地學者也不能夠想像,幾年來習近平與團隊能夠把中國帶向比較和順的方向,雖然董建華用了「全方位、開拓性、前所未有的成就」 這些有點過譽的用詞,但確實只要多到深圳、上海和北京看看,香港各界也許會多點理解,國內民眾的信心來自哪裏。 

而回看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的自傳,重溫他如何把獅城從第三世界國家,帶向世界前列的位置,不難發現,習近平面對的情況有所類同,就是如何能夠保持國家持續的經濟增長,人民生活繼續富足。李光耀在建國初期到中期,分別透過大量輸入人才,鼓勵中小企發展及激發國民創意,同時在住屋問題,種族融和及拉近貧富懸殊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國內進入關鍵的時期,如習近平在十九大表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的五十年要重覆改革開放的高速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參考新加坡,在工業,旅遊,製造業和創新科技全方位拉動經濟,配合發展服務業如金融,海陸空服務和電訊等。所以未來幾十年,騰訊、國航、平安保險等都會繼續扮演帶領國家走出世界的窗口的角色。 

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不少新一代的中國人都選擇移民,如何在發展國家同時,讓他們增加國家認同和歸屬感也是領導人要面對的挑戰。美國成功在於吸納了全球各地的人才,新加坡建國初期,也在以色列和荷蘭大量引進科研和工業專才,中國要繼續發展,必須建立一套高端,客觀評級的機制,以及繼續在二三線城市提供稅務優惠給外國企業,吸引外國人來中國發展。 

而回望香港回歸二十年,經歷了風風雨雨,建制和泛民不應該繼續陷入無止境的內耗,否則香港的競爭優勢將會逐漸消失。在國家推進的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有理想和抱負的領袖應該把握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帶領香港人與國家一起走出新時代的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