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中美經濟互惠正如百事與可口可樂
中國201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最近核實高達11.2兆美元,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回想改革開放前,39年前的GDP才只有1749億美元,是今天的1.6%。相對地1977年的美國GDP已經有2.086兆美元,而2016年的總值則為18.57兆。兩國之間的差距拉近,除了有賴中國人自古秉承下來的堅忍和辛勤,與中美經濟政策也有莫大的關係,當中的道理就是百事與可口可樂間從博弈中互相得益的道理。香港亦有幸在兩國的博弈中對祖國作出貢獻之餘,又有所得益。
1978年時,中國經歷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約有30%的農村人口為極端貧困,三餐不能滿足。第三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上任後便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後,帶領中國由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步向世界強國之列。隨著改革開放帶動經濟發展,2001年,農村的貧困人口已經下降至3000萬,可謂成績斐然。
有上述成績,除了因中國對國內企業管理不斷變革外,更因改變了從前「內無內債、外無外債」的鎖國政策,改為歡迎外資到國內投資。但隨着中國經濟崛起,與美國的經濟磨擦也有所增加,特別是雙方貿易逆差的問題。美國不時透過種種措施,例如增加關稅、配額限制等限制中國貨品入口。中國一直沉著應對,近年中美雙方已發展出互相博奕卻又從中互惠互利的關係,當中就是百事與可口可樂相互競爭又相互得益的道理。
競爭造就雙贏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款可樂,先後由兩位藥劑師發明後,便開始互相激烈競爭,雙方不斷改變策略企圖超越對方,他們透過各種銷售及宣傳手段,在形象、價格及味道中競爭,不但未有把對手打敗,反而引起消費者關注,於是飲可樂的人愈來愈多,兩大飲料界巨人的名聲也越來越響。
美國近年有研究便發現,在連續的 52 周觀察期內,在沃爾瑪這類大型超市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不會在同時促銷,兩者每隔一周進行促銷,也沒有哪一周同時不促銷。可見雙方已達成一定默契,既然都不能打敗對方,倒不如透過默契把宣傳的開支更有效運用。兩間公司至今仍與時並進,屹立不倒,就是因雙方在競爭中增值了自己,更能適應市場變化。
中美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兩國保持貿易競爭關係對雙方有利,但亦要有一定默契去避免惡性競爭。一旦兩國出口下降,逆差固然能下降甚至降為零,但雙方都會損失大量就業機會,消費者將承擔高得多的物價。因此縮小雙邊貿易逆差的重點,應放於美國增加對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而不是限制或減少中國貨品入口。
港可扮演內地投資美國的中轉站
香港在這方面可扮演中介者角色,而且中港貿易的經驗也值得美國商界參考。香港可以協助中國,提供轉運地方及不同的金融服務,例如融資及會計等,讓中國加強進口美國貨品及對美的投資,包括增加進口美國高技術產品和美國農產品。中國每年的國民儲蓄佔GDP的40%以上,鑒於目前主要製造行業幾乎都面臨產能過剩,這些儲蓄無法在國內得到有效利用,所以必須作海外投資,中國還可以把儲蓄可以投資於港美的房地產,也可以投資於基礎設施,或直接投資於不同行業的公司。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外資主要是來自香港,佔當時外資資金的80%,直到2011年,港資仍佔外資比例66.3%,約有770.11億美元,是內地吸收外資的最大來源。港澳商家於廣東省投資就佔廣東省外來資金的三分之二。美國公司可以與這些投資內地具豐富經驗和人脈的香港公司合組財團,與內地公司接洽生意。
中美加強經濟合作正如博弈,絕對可以雙贏。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美國的兩到三倍,對美國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增長,必然高於美國對中國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增長,只要雙方協同努力,美中雙邊貿易逆差有望在幾年之內大幅縮小。
香港在八十年代經濟起飛,得益於身處中國南大門的優越地理位置,使那些外國商家紛紛於香港建立分公司,作為進軍內地巿場的橋頭堡。隨著內地的不斷開放,香港不妨反過來作為內地投資美國的中轉站,促成中美雙方達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雙贏之局,也可迎來新一番的經濟起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