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少:香港四大產業的危機(上)
香港小學生都知,香港四大產業是「貿易及物流業」、「旅遊業」、「金融業」、「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然而香港這個舊模式已經走了好幾個十年,這四大老本,香港究竟還可以食幾耐?
貨運吞吐量創新低
先談「貿易及物流業」,現時世界最大吞吐量港口為上海港,全年處理3,713萬個標準箱,而香港則繼續排第五位,但近年面臨鄰近地區「搶生意」,客運量與吞吐量多年來持續下跌,2016年全年貨櫃吞吐量更創近14年以來最低,按年跌2.5%至1,957.9萬個標準箱。
本港貨櫃碼頭收費高,競爭力漸漸不及深圳的新興港口如鹽田港、蛇口及赤灣等,加上自2013年實施上海自貿區,中央放寬沿海運輸權,貨物毋須經過香港轉口到內地,進一步削減本港貨櫃碼頭的吞吐量。
雖然香港的貨運業完全由市場操控,投得經營權之後經營商就可以自行定價,但多年來也拒絕減價,相反新加坡的貨櫃碼頭由政府轄下港務局集團經營,能夠靈活調整政策或價格,保持市場競爭力。
「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方面涵蓋面很廣,包括法律服務、會計服務、核數服務、建築及工程活動、技術測試及分析、科學研究及發展、管理及管理顧問活動、資訊科技相關服務、廣告、專門設計及相關服務等。
AI發展影響專才就業
本文今次只集中淺述香港的律師、會計師、醫生各自的威脅,這些行業水平雖高,足以傲視全球,但仍有不少隱憂。以會計業為例,今次面臨的挑戰,是來勢洶洶的人工智能,本欄雖然並不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這些職業,但恐怕日益先進的技術也會減少不少行業的就業數字,對這些行業造成一定打擊。(畢馬威已採用IBM Watson、德勤與Kira Systems合作)人工智能已能像人類般閱讀和分析數據,不會受情緒、疲累影響,穩定地工作。
至於其他專業方面,也分別遇上不同類型的挑戰,例如法律界就遇上中央「一言九鼎」,令司法制度潰而不崩;醫生方面,政界朋友透露,林鄭任內仍有意推醫改,因為醫委2席擬由特首委任變選舉實屬「袋住先」,未來仍有意為中國醫生開路。
至於旅遊業及金融業,請見另文分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