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靜:綜援三糧刺痛了沉默多數
作為國家落實一國兩制的示範單位,港府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繼續維持港英時代的管治模式和社會運作,其次就是量入為出守護香港的儲備,成為國家進行對外金融活動的後盾,最後便是將稅收進行再分配,盡量平衡各方利益,達致安定繁榮的目標,起碼保持五十年。
某程度來說,作為港府維持有效管治的手段,再分配公共資源,甚至不需要尋求絕對的公平和公義,只要達到上述提到的目的,基本上已可稱為合格。可惜,這次的財政預算案,似乎卻連基本目的也達不到,甚至是挑起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間接削弱了香港的穩定性。
這次財政預算最大的敗筆,並不是坊間殷切期待的全民派錢,也不是退休保障,更不是明確的發展產業,反而是綜援三糧。這一點充分刺痛了香港真正沉默的大多數,那些繳了半輩子稅,供了半輩子樓,卻無資格申請任何政府津貼,面對自身龐大的退休和醫療壓力,六十歲左右戰後嬰兒潮,撐起香港八九十年代發展,作為社會上最大穩定力量的一群人。
他們感受著身體的衰退,面對著可怕的醫療無底洞,最盼望的是政府加大醫療開支,起碼老來得病時,可以負擔得起醫療支出,他們隨著年齡漸長收入減少,相反醫療保險費用每年卻以倍數增長。那可憐的百多萬強積金和儲蓄,可能生一場大病就化為烏有,真可謂得閒死唔得閒病。
其次,人到暮年,不要跟他們說老有所養了。這班真正香港人若真心騙取援助,自然就會假離婚,裝傷詐病呃綜援。這些不是道聽途說的流言,是我近廿年前線社區工作的親眼所見。當然,不可一竹篙打一船人,但比例有多少,相信政府都心中有數。所謂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同年的朋友開始因病離世,他們更關心的,是死葬的問題。
看著政府就骨灰位十多年來的舉措,實在令人氣結,政府手握改變及制訂土地用途的大權,卻無力覓一幅土地興建陰宅。這邊說地方反對拒絕興建,那邊卻將落成後無人反對,邊遠地區私人土地的私營墳場消滅,轉頭卻暫準市區內的違法骨灰位,政策可謂不倫不類亂搞一通。這次財政預算案,只要不出綜援三糧改出雙糧,剩下的近百億收幾幅原居民的私人地,開條夠闊的通道,設兩條巴士小巴線,不就好了麼?做正經事卻畏手畏尾,派綜援卻揮金如土,這兩句是我這兩天聽得最多的話。
再狠辣一點,將部分郊野公園的土地改建永遠骨灰場,相信民意必定比建屋更強。須知無瓦遮頭尚可以租房住,無死葬之地就要曝屍荒野了。屆時,港府便能用這一招,破解前殖民地靠着郊野公園政策,間接推高地價的陰招,正面挑戰地產商和那些偽「環保鬥士」。只怕港府害怕得罪香港的財閥和反對派,結果不敢落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