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彥亮:市區重建需新思維
香港的土地和住屋供應,現時仍然依靠賣地為主,私人單位供應量雖然創近年新高,但不代表單位供應可以馬上填補現時的住屋需求,滿足香港人的置業需要。填海造地、收回棕地,以至收回粉嶺高球場,都可以增加土地供應。可是,現時的土地供應與單位需求已處嚴重失衡的狀態,甚麼覓地方法都需要盡力嘗試。現時最少人談及的方式,就是市區重建。
市區重建本身牽涉非常複雜的問題,包括市建局現時的設立,到強拍制度令業權持有人利益受損,重建落成的樓盤普遍以單幢樓,破壞社區脈絡等等。不同的問題,令市區重建制度爭議重重,私人發展商和市建局的收樓速度緩慢,亦影響整體的市區更新步伐。不少人現時都質疑,市建局坐擁不少盈餘,而盈利至上的目標,令市建局與一般地產商無疑。這些批評,其實不無道理,市建局的形象和定位需要革新,才可以回應社會的批評,令都市更新的目標加快落實。
市建局現時不少的主導項目,都是與私人發展商合作為主,較少與公營機構合作。之前在深水埗的房協項目,大受公眾歡迎,可見這套模式,同樣都可以令市建局收回成本,同時滿足公眾的住屋需要,完善現時的置業階梯。在九龍不少的地方,如土瓜灣區,大量唐樓的樓齡已達市區重建的需要,市建局可考慮以較高價錢,向業權人收購業權,同時提供較高額的遷徒予租戶,收回這些單位。之後,市建局可與房委會、房協和私人發展商合作,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較大型的公屋和居屋項目,同時優先提供部分單位予原來租戶搬遷,及讓符合資格的原業權人優先認購居屋單位。
市建局的定位,應由重建主導者,改為重建協調者,以促進都市更新和社區營造為新的目標。相比其他地方,香港的市區重建可謂是爭議重重,難度也相當大,平衡居民訴求和市區重建需要,是市建局應做的事。可是,市建局現時形象,令人覺得市建局只是像一個牟利機構,抱住賺錢為目標。可是,市建局實際上有政府的支持,項目能夠收回成本,任務已是超額完成。因此,再抱舊有的觀念,而欠缺新的市區重建思維,市建局難以配合到政府的整體土地、規劃和房屋政策,協調市區重建的步伐,滿足不同持分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