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未來公屋量不足 政府如何是好?
上屆政府不停把房屋問題掛在口邊,說要覓地起樓,但原來未來幾年,公屋落成量嚴重不足!據媒體報道, 房委會於2023/24年度的公屋落成量,預計不足1萬伙,遠比《長遠房屋策略》訂定,每年平均兩萬間為低。公屋輪候時間看來越來越長,排隊的居民相信特別困難。
政府歷年來物色了不少土地建屋及改劃成住宅,當中有近二十萬個單位可以提供,但奈何政府並未全速進行收地和規劃,致使未來幾年將迎來公屋落成量不足的情況。發展局和運房局應該增加公務員專業職系的人手,盡快在新界推動收地程序,加快興建公屋,追回進度。公屋並不是單純家庭、老人家的需求,不少基層單身人士也有此需要。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市民對婚姻嚮往的不一,對於公屋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而每年只有一萬多個新增的公屋落成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筆者認同一些政策倡議人士的看法, 對於即將約滿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政府可以考慮收回,用以興建公屋。而且也應該加快在屯門、東涌的填海進度,以及推展新界東北發展。
除了供應不足,對居民的支援也很差,舉例說,在新建的屋邨中,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青少年服務中心和長者地區中心等設施,往都未能在屋邨入伙時開始服務區內居民,同樣地,不少懂得社區運作和提供新型服務的非政府組織,又很難入邨提供服務。當中的新移民和跨區遷入的居民,未必盡然適應新環境,極之需要良好的配套和跟進。
另外,政府也應該安排好的物業管理公司給居民,不但要處理好商場管理,屋邨管理,也要做好對社工的支援,並提供空間給他們服務居民。筆者認為政府需要額外撥款,讓有經驗的組織如青協、社聯等建立好社區網絡。近年流行的共享概念和墟市,在公共屋邨可望發揮到更大的影響力和成效,大家互相分享資源,也讓居民有更多生活上的選擇。
正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梅偉強所言,政府要為居民營造理想新公屋社區,當中不能夠單靠社福機構和工作人員的熱誠,政府官員必須有前瞻性的視野,全面考慮新公屋居民的需要,並且盡早在服務人手及處所上作妥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