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國際城市工作簽證 促進年輕專才交流
走至介於而立與不惑之間,在職場上累積了不多不少的經驗,發現兩個現象。第一、不少在香港的年輕人擁有不俗的學位和技能,找不到合適和有前景的工作,但是有關的學歷和經驗在其他國際城市其實頗有需求。有朋友為國際級銀行在歐洲負責內地產品推廣,他說得一口德文和法文,也熟識內地和亞洲市場和特質。也有年輕建築師在巴黎找到事務所做幾年工作;在美國修讀博物管藝術行政的九十後,在西班牙工作等。第二,外國和內地不少專才都來到香港和新加坡從事創科和金融工作。雖然香港的生活指數不低,但跨國公司都提供房屋津貼,不少歐美年輕專業人士都喜愛來亞洲工作,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相對外國的氣候和文化,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對西方社會的外國人都有與別不同的感受。筆者一個大學朋友,在美國創科公司工作,選擇派到新加坡當產品銷售,照顧國際大品牌在大中華的新媒體市場推廣,他比較了紐約和倫敦,認為在亞洲發展比較大。
隨著科技發展和交通便捷,在商界已經越來越多跨國跨地域的合作,現時最需要的是各地政府走前一步,開放一些工作機會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才。試想想,如果一些國家簽訂類似貿易協議的人力資源協作計劃,年輕人能夠拿著簽證在新加坡,哥本哈根,香港,上海,巴黎或倫敦工作和生活,這將是一個非常棒的概念。屆時,很可能一個負責新媒體,又掌握多國語言的年輕人,可以在巴黎與當地商戶開會,然後聯絡內地的意見領袖推廣。反過來,外國畢業生也可以在上海工作,或是香港畢業生在丹麥拿了碩士學位後在倫敦工作。
這個建議如果先從幾個主要城市開始及起動會是不錯的事。勞工及福利局以及勞工處一直都致力為本地年輕人到外地生活,以及獲取相關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在工作假期計劃之外,羅致光不妨聯手跟邱騰華一起多到外國爭取簽訂國際城市間的工作簽證計劃。
隨著荷蘭成為最新的的雙邊工作假期計劃夥伴,香港分別已經跟新西蘭、澳洲、愛爾蘭、德國、日本、加拿大、韓國、法國、英國、奥地利、匈牙利及瑞典等地訂立工作假期計劃,共有超過八萬多人參與,佔了不少年輕勞動人口,這也側面看到這些國家也有不少年輕人願意和希望來港工作。
未來工作不一定局限在出生地,城市間的交流和機會只會越來越多,年輕人志在四方,掌握好語言和工作技能,自然能找到屬於自己發展的地方。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