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旺角行人專用區乃香港本地特色

2018-05-24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
 
AAA

mka.jpg

旺角給香港人的感覺是繁華、熱鬧、人流旺和四通八達,也是潮流,甚至乎,旺角的縮寫「MK」已成為一個港式形容詞,意即「時髦」。旺角已成為香港的潮流指標,是一個港人集體回憶。其中,旺角行人專用區和附近的街道更是香港馳名中外的地標,吸引來自內地和外地的遊客消費購物,其中,旺角的運動鞋、電器、衣飾、港式零食更是必購清單之選項,也帶來工作機會,此外,週末的街頭藝術表演也頗具娛樂性,為生活節奏緊張的香港人帶來一點放鬆和微笑。

當然,旺角行人專用區旁的多條街道,舊樓臨立,樓宇管理保安也有漏洞,亦曾多次發生高空擲物或腐蝕性液體案件,或附近大樓因日久失修以使外牆石屎剝落,亦對途人有潛在的安全問題;行人專用區旁的大廈冷氣機滴水更是持續困擾難題;對行人專用區住戶而言,因旺角行人專用區仿如一個大型銷售場所,零售、食肆以至不在區內經營的商戶也會派員以揚聲器或人肉廣告牌等方式作宣傳,頗為擾民;除了音量污染,旺角行人專用區上的大廈懸掛各式各樣的霓虹光管,也對區內居民造成光污染;而且,旺角行人專用區雖然營運至凌晨,但仿如不夜城,夜夜笙歌,難免對區內有治安隱患。

參考內地不同城市「步行街」的經驗,不但可以打造為本地人的消閒之地,而且也成為遊客必到「名勝」,吸引他們前來朝聖,也成為一種產業。以北京市為例,著名的王府井大街,集購物、飲食、景點於一身;上海市的南京東路步行街,也是遊客採購手信和品嚐美食的必到集郵之地;深圳市的東門步行街也有「小香港」的感覺,百貨雲集,貨品應有盡有,也是港人週末的好去處。座落在南京旅遊景點的夫子廟步行街,毗連兩個地鐵站,也讓本地人、外省民工或商旅可一邊享受江蘇美食,一邊欣賞河景。

設立步行街,要同時顧及管理問題,包括治安、衛生、交通配套、道路安全、道路的寬度和長度、街燈和垃圾箱的數量,甚至乎渠道去污水、下雨時是否有足夠「瓦遮頭」、在節日時的人流管制、小販的發牌、數量和管理、食肆的牌照制度等,而可見現時的旺角行人專用區在上述的配套或設施仍有所不足,甚至乎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然而,行人專用區所在的油尖旺區議會只有諮詢功能,並未有實權,若要旺角行人專用區轉化甚至永久化為「旺角行人步行街」,須長遠解決場地的管理問題,可能須長設有實權職能的管理委員會,需涉額外公帑,而也要統籌不同政府部門如渠務署、食物環境衛生署、運輸署、土地工程拓展署、警務署等的配合,這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若把旺角行人專用區提升至步行街的地標式景點,特區政府也要對其作出定位,究竟是具旅遊功能、本地人消費模式的延伸還是具文化元素等,是短暫試行性質還是長遠永久性的;同時,也將面對地區人士的阻力,又或被冠上「地區項目產業化」或「向地產項目傾斜」的污名化。

旺角行人專用區現時遇上的問題包括小販數目和管理秩序,以及街頭藝人表現的擾民投訴,制度化和優化管理才是關鍵,假如採用一刀切的方式以撤銷處理,把旺角行人專用區變回昔日的車道和街道,卻失去了今日旺角的本地特色「味道」。旺角作為港九新界交通的樞紐中心,成為市民轉乘車輛的地點,以此特殊地位優勢延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和產業,帶動消費,象徵和凝聚香港各階層的能量和活力。管理制度是關鍵,經濟效益次之,可規模化或有限度縮減專用區或步行街的範圍,至於去留,不應該以斬腳趾避沙蟲來掩飾部門的官僚、推卸和無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要「殺街」不難,難在如何令街頭文藝死而復生。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有人喜歡購票進場靜靜地欣賞文藝作品,也有人寧願在街頭給予打賞與表演者熱熱鬧鬧同樂。如何滿足不同人的需要,港府官員想想辦法吧。

    易銳民  20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