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討論大灣區,香港準備好了嗎?

2018-03-09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bridge.jpg

在北京召開的兩會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習近平日前出席廣東代表團的審議,要求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廣東屬最早開放的省份。港商是最早、最大規模進入大陸市場的。多年來,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港資一直名列中國引進外資的榜首。港粵攜手開創的「前店後廠」模式,更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一句活「要發財,到廣東」。席捲中華大地的一波波農民工進城的浪潮,正是始於廣東。習近平稱「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可謂非常貼切。
 
八十年代,廣東各地指望香港從歐美國家找來訂單,然後按照「來料加工」的低廉價格收費。雖然處於價值鏈的下下游,但也甘之如飴。畢竟,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彈丸之地的香港GDP,最高的時候佔中國的27%,如今不足三個百分點,令人憑添「星移鬥轉,滄海桑田」的感歎。
 
經過四十年的風雨兼程,珠三角的經濟規模已相當於「老大哥」俄羅斯的體量。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與英國相若。英國目前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GDP差不多兩倍於大灣區。但以大灣區經濟現時增長的速度,十年可以翻一番,到2027年趕超英國不是夢。
 
毋庸迴避,大灣區內的十一個區域既是合作也是競爭關係。幾乎沒有香港媒體留意到,大灣區內地九個市政府在2018年的工作報告中,各有定位和盤算,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要運籌帷幄,不知香港特區政府做了多少功課?
 
廣州的自我提法是「核心增長極」,一副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老大姿態。過去幾十年一直讓內地城市「仰望」的香港,不知有何感想。深圳要把自己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引擎」,無疑契合了其創新經濟的超然地位;曾經是港商、台商「娛樂場所」的東莞,如今要做「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邊遠的肇慶,定位自己為連接大西南的門戶。有趣的是,同屬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佛山江門,產業基礎不盡相同,都提出爭當灣區「樞紐」。
 
儘管各有打算,廣東各地都會做的同一件事,就是習近平要求的廣東要以「壯士斷臂」的勇氣,果斷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關口。
 
與東京、紐約、三藩市等世界級大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和三個關稅區的條件下建立的,潛力可能更大,問題也更多。能否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有序高速流動,存在更大的挑戰。
 
香港立法會計劃四月下旬組團到粵港澳大灣區考察,但部分議員竟然沒有回鄉證,換言之,從來沒有涉足內地。關於西九高鐵一地兩檢的爭論,至今沒完沒了。本港多家研究機構的民調顯示,超過一半的香港青年未曾聽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畫。封閉如斯,意識到這是發展機會也就無從談起。在「大灣區」成為海內外高頻詞的當下,這些現像無疑形成巨大的反差。筆者不禁要問:未來已來,香港準備好了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