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政府記者會不用英文,可以嗎?
傳媒一直是政府和市民溝通的橋樑,也扮演了監察政府的角色,正如讀書時經常學到,編輯和記者擔當在行政、立法和司法以外的第四權。而政府體系內,每逢有大型的政策發佈、重要的會議及定期的記者會,官員、政務官和新聞主任都要準備好演辭、回應傳媒問題的備用答案及現場隨機對答。
舉例說,每逢行政會議開會前,特首都會在政府總部回應傳媒查詢,當中包括電視台、報紙、電台和網媒等等,大概能夠發問的就只有三到四間,都是就著當前比較重要和市民關注的問題。最近一次,林鄭月娥被粵語記者問到有關土地的問題。林鄭月娥其後提出驚人的提議,認為官員以後在回應英文記者提問時,可以考慮設有即時傳譯及不需要官員用英文複述。
聲音畫面對報道的重要性
可能林太覺得歷時不到十分鐘的答問,要她用英文重複答案是浪費時間,並且重複了功效,也許認為英語記者可能部分是香港人而提出這個建議。其實她忽略了當中公關安排和成效的重要。首先,一般出席官方記者會的英文媒體,本地有港台英文台、南華早報、也有國際通訊社如路透社、金融時報和新加坡、日本傳媒機構分部等,他們除了要有官員英文演說的精準用詞作為寫稿材料外,也需要聲音和畫面去傳送特區政府官員的意思。
公開的記者會不是立法會,也不是講座,傳媒的責任是採訪官員和傳遞相關訊息,也不時需要就時事、政策和民生議題發問,用中文和英文對答,內容有點重複也是必然。反之,應該要求官員們在每個記者會都盡量以英文作出簡短的摘要,陳述政策,讓全球人士都對香港情況了解。反過來說,如果有普通話媒體的記者發問,我們政府的官員是否可以只要求記者向本地傳媒駁料,或是叫新聞主任重新用普通話說給他們聽一次。
應提前為傳媒準備雙語資料
如果林鄭月娥希望新聞處能夠做得多一點,以及真正做到以記者為本,應該在明年增加資源,增聘人手,在每次記者會前,把官員和政務官準備的材料弄成摘要,讓記者有一份中英文版本,以及在記者會後,趕緊在半小時內把內容放在網上,這才真正做到不浪費時間。而且,隨著新政府就任一周年,要做到方便媒體,應該是時候檢討在政府總部採訪的安排,以及在休息室裡多加一些飲品和食物,讓奔走於政總和媒體總部的記者多點工作樂趣。這樣才是以媒體角度出發,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把媒體當成好朋友,而不要認為他們在浪費時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