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18】全職媽媽梁小島:見證孩子的成長,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全職媽媽梁小島的混血寶寶天天,不知不覺已經一歲半了。
產子後便放下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梁小島,熬過了夜不能寐、毫無私人時間的階段,加上天天一歲時家中請了幫傭,如今已經輕鬆許多。她最近甚至能抽出時間,採訪九位境遇各有差別的全職媽媽,並把她們的故事集結成書,寫成《有時是愛,有時是忍耐——全職媽媽的故事》一書。
接受訪問時,梁小島也帶上了天天同行。巧的是,問及「如果時光倒流,會不會選擇做全職媽媽」這個問題時,全程都還算安靜的天天,突然激動起來,導致錄製幾次中斷。
或許是小小的天天偷偷聽懂了這個問題,不願給媽媽多一次選擇的機會;又或許是小島的堅定讓這個問題本身顯得多餘。她說:
「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是會選擇做全職媽媽。小朋友的出世是一個很珍貴的時光,我可以用這段時間去了解他,這也是認識自己不同方面的好機會。」
全職媽媽的生活,原來是這樣……
早在生下天天之前,在媒體從業多年的梁小島,已經在考慮「停一停,考慮一下未來的事業發展方向」。天天的出世成了她辭職做全職媽媽的契機,加之父母身在內地無法隔代照顧孩子、老公也對此表示支持,身份的轉變,在小島身上似乎順理成章。
孩子剛出生不久,媽媽幾乎需要保持24小時警戒狀態: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換尿片,寶寶夜晚還時常鬧騰,媽媽幾乎沒有私人時間,買餸煮飯都要見縫插針。隨著寶寶年紀漸長,白天醒來的時間變長,媽媽漸漸能有時間陪孩子出去玩,生活也逐漸有了規律。日子在一日三餐和孩子的平靜與苦惱中交替,這是照顧幼兒的全職媽媽幾乎每一天的日常。
雖然早就有「會很辛苦」的心理準備,但仍有許多問題,是直到真正成為全職媽媽才會發現的。「孤軍奮戰」的孤獨感是其中之一:孕婦會收穫很多來自身邊人甚至是陌生人的善意,但一旦孩子呱呱落地,這些幫助會瞬間消失,似乎所有人都覺得「你理應知道如何做媽媽」,而全職媽媽卻要在身體尚未恢復的情況下,一點點獨自從頭學起。
家庭中少了一份經濟來源的壓力也會慢慢凸顯。小島在書中「還有比物質更重要的」一章中便提到,曾有一段時間,她會焦慮到睡不著覺,甚至考慮是否應該重返職場,請幫傭來照顧孩子。但轉念一想,如果是這樣,那當初又為何要辭職?她開始重拾辭職前的「初心」:做全職媽媽,一是為了更好地和小朋友建立關係,而是為了清楚地認識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既然初衷不變,不如繼續堅持。
全職媽媽的共同心事
雖然採訪了九位全職媽媽,但新書中並沒有按媽媽們每個人的經歷來分章敘述。梁小島將九個人的故事加上自己的經歷,根據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發現在很多情況下,大家的「心事」都有共通之處。
比如與丈夫的關係。妻子做全職媽媽,丈夫難免會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加之因為較少參與「養育」的過程,丈夫對一日三餐等細緻的安排又天生「鈍感」,夫妻雙方互感委屈,衝突一觸即發。
無論是小島本人,還是她訪問的媽媽們,都多少被這個問題困擾過。在聊天分享過程中,一個媽媽的總結道破天機:其實不是小朋友令夫妻關係緊張,而是二人之間原本就有的問題,在小朋友出生之後愈發凸顯。這時夫妻需要做的,不是怪罪於孩子或全職媽媽這件事,而是理清二人的相處模式與具體分工。
做全職媽媽也是審視原有原生家庭關係的好機會。書中的全職媽媽Grace是劍橋大學教育博士,從小便在「讓媽媽以自己為榮」的觀念中成長,身為高材生卻選擇做全職媽媽,Grace的母親當然無法接受。直到她認真開始做起這件事,和媽媽與先生溝通,她才重新開始思考她多年來與媽媽的關係——是不是自己過去做什麼都只是為了讓母親滿意?而如何在身邊人不解的眼光中料理生活,也是全職媽媽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比起日本的全職媽媽,梁小島覺得在香港做全職媽媽更為艱辛。在日本,全職媽媽因為早已是社會傳統,所以媽媽之間的互幫互助很常見,媽媽們的壓力有所減輕。而在香港,大部分人做全職媽媽的時間都不會太久,一般到孩子上學就會重返職場。因此,大家即使住在同一個社區也未必能互相支持,她也希望在香港,媽媽們能逐漸形成互助的小組。
給自己多一些耐心
全天候忍受孩子的好動與尖叫,在未為人母的女孩眼中,已經是極其需要耐心的事。但小島卻說,還有一份耐心,需要留給自己。
「你的人生不會永遠如此,一定會走過這個階段,過了最辛苦的頭半年,會覺得自己的成長很大。」梁小島說。
她建議想要成為全職媽媽的女孩,在坦然面對焦慮與無措之餘,一旦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都要找機會參與到家庭以外的活動,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一年半全職媽媽的經歷也讓小島對「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比起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她目前也在探索在家工作的可能性,這本新書便在見縫插針中完成。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探索出新的發展可能,何樂不為呢?
(新書於6月16日至7月4日在商務印書館優先預購)
文章原刊於《橙新聞》,本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