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從中聯辦組織學習廣東話說開去
最近筆者聽聞香港各中資機構幹部開始學習廣東話,每日下班都有聽說在中資機構任職的朋友去上課。再細打聽,原來是中聯辦組織的,利用其旗下文化出版方面的資源,對駐港各中資機構的中高層進行廣東話培訓,意圖讓他們更深入了解香港社會。
早前,根據中聯辦員工專欄的文章,中聯辦員工也在培訓範圍之列。這應該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的統一要求。
在香港學廣東話,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中字頭機構來說可謂一大進步。
這幾年,筆者見過不少從內地派駐香港的官員、中資機構幹部,來港數年,廣東話七竅通六竅 ――一竅不通,吃飯點菜都難開金口。也難怪,工作中下屬為照顧領導一定對他們說普通話。領導大多也希望藏拙,少有主動學習者。回家他們基本住在公司統一安排的社區,很多時與其他中資機構抱團,形成內地駐港小圈子,就更不用說廣東話。再者,由於派駐都是幾年一周期,這類人員都不知道自己會在香港呆多久,如果不是真對粵港文化有興趣,誰會拿出時間學廣東話?
於是這些人雖然在香港,但卻永遠「生活在別處」。雖然同為中國人,但在香港其實比老外還老外。
然而他們是可以影響中央對港政策,甚至參與制定中央對港政策的人。語言即文化,不了解文化又怎能因地制宜?於是,筆者聽到見到的一些中字頭機構人員在對香港發表意見時,兩種傾向比較明顯:
一、處理香港事務完全可以照搬內地的做法,都是中國人,有什麼不行;
二、香港人都崇美媚英,必須要強硬,把他們的腦子扳回來。
習近平說過一句話:「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香港雖非國家但道理相同。國家駐外人員派駐前都要接受培訓,其中一項就是了解、尊重當地文化和風俗習慣。而這條對於駐港人員來講,似乎形同虛設。可能覺得中文都能看懂,香港又是自己的地盤,沒必要特意了解。這就造成整個中字頭群體和香港社會的疏離,相信這也催生了中央提出落實推行政策要用「港澳社會容易認同和接受的方式、語言」的表態。
細節決定全局。筆者不敢說學習廣東話能讓中央對港政策有何立竿見影的改變,但影響一定是潛移默化的。微觀上,當更多中字頭幹部用廣東話與各界交流,得到的意見在語義上更完整,更接近對方真實想法。宏觀上,當整個中央在港的決策者都明白香港人的思維,看清社會整體情況的時候,也許他們也就不會因為誤判社會形勢而在制定政策、採取行動時用力失當。
公正的講,不管社會對中聯辦角色有何非議,對其工作有何批評,這次行動都值得肯定。
這也算王志民提出「行埋論」後行出的最實在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