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軼事

2018-07-22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田家炳先生日前辭世,享年九十九。今日舉行追思會,特首林鄭月娥送了花圈。香港各界哀慟,媒體報導似雪片在飛,盛讚他資助香港和內地近300所學校,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WhatsApp Image 2018-07-22 at 18.28.02.jpg

田老資助敎育,樂善好施長逾半個世紀,著實功德無量,無需我來贅述。我只從梅州客家鄉親的角度,寫寫我的觀察和感受。

見過眾多的慈善家,但像田家炳先生這樣在企業經營最困難時期,借錢去捐錢的行善者,我從未見過。他還說服夫人把住了三十七年的花園式豪宅賣掉,一起搬去住出租屋。賣自住房籌捐款,田老是唯一,也許是世界上的唯一。

我参加客家社團、編輯香港梅州總商會會刊「嘉訊」數十年,田老是我接觸過的客屬圈子中人品最高尚、口碑最好的鄉賢,沒有之一。他常說「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其無私的德行,幾乎達到聖人的境界。

tin3.jpg

田老素有香港的「皮革大王」、「化工大王」之譽,身家數十億。有幾次跟他一起參加客家活動,見他沒有專車,搭的是地鐵。還記得與田老回鄉出席公開活動,我們一起坐大會安排的大巴車,一起在大廳用餐,一起看文藝表演,散會的時候,別的貴賓往往前呼後擁,隨從一大堆,鎂光燈閃爍下風光離場。田老卻是一個人繞着道退場,低調得像一個剛從我們梅州鄉下進城的老叟。

還有,認識田老的人大致上都聽說過,無論出差公幹到何處,無論下榻如何高級的酒店,他都是自己帶牙刷和肥皂,理由是「用不完,太浪費」。如果人人都向他學習,我們生活的地球就低碳綠色環保了。

當今香港,許多富商巨賈出席公眾場合,首先要審視主辦方的「來頭」,給自己安排什麼座位。受邀加入社團,更講究社會地位的「匹配」。田老恰恰相反,大商會慎入,政協也捥拒,怕「盛名難負」,反而是弱勢小社團,他通常「不托手㬹」,盡量捧場。大埔縣旅港同鄉會前理事長孫淑元女士跟我說,2011、2013年她連任,二次就職典禮田老都參加並上台用客家話跟同縣的鄉親們攀談,其時他已92歲、94歲了。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田老最後一次出席大型客家活動,是2010年首屆香港客家文化節的開幕儀式,此次活動是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協會、香港十五個客屬社團聯合舉辦,行政長官、政界高層及一眾客家籍明星也來捧場。

WhatsApp Image 2018-07-22 at 18.24.22.jpg

我最後一次訪談田老是三年多以前。2014年11月初,我和同為梅州籍的香港女企業家梁春鳳專程驅車去深圳,接梅州市人民醫院院長鍾志雄一行五人到田家炳先生居所拜訪。耄耋之年的田老聽力稍弱,但思路清晰,打開話匣甚為健談。告別之前我還和他交換各自著作。田老滿臉慈祥、笑容謙恭,與我們一一握手,聲聲致謝。

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走訪「田家炳基金會」,田老的兒子田慶先也是溫良謙恭,言談舉止似足其父。座談會期間,田先生得知我一直致力在香港推廣客家文化,親切地問我有什麼事要他們幫忙。在場的基金會總幹事也說我們以後應該常聯繫,因為基金會每年組織香港學生回大陸家鄉參觀,客家人愛國愛鄉的情懷、崇德重教的習俗,必須薪火傳承。

由於同鄉,我對田老的家世相對了解。他1919年出生,16歲喪父那年,他正在讀初中二年級,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被迫輟學,接手父親的磚瓦窑生意。18岁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年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化工大王」地位。然而,作為一個實業家,田老對中國教育所作的貢獻,影響更為深遠,遠遠蓋過他在工商界的成就。

01207a.jpg

田老跟我說過,資助學校,尤其是捐助中小學,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顯然,這裡指的回報無關金錢。按照田老的理解,育才樹人是強國強民之道,所以是最值得投資的事業。他認為小時候家貧沒條件讀書,是一生最大遺憾。也因此,「提高國民教育水平,是我畢生的希望」。

我很能體會田老把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客家人通常住在山區,多是窮鄉僻壤,所以出門謀生者眾,關於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想必有更切身的體驗。

香港媒體曾經驚嘆田老「越捐越過癮」。在自己的孩子還睡着擁擠的上下舖時,田家炳就開始關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近六十個春秋的善行義舉,在他身故之後也沒有止步。他在香港的四棟工廠大廈,每月收取的租金大約九千萬港元,全部用於慈善。

人生有涯,愛心無垠。行善永遠在路上,願田老一路走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