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維尼與我。影評】維尼與你的佛系之旅

2018-08-15
 
AAA

pooh.png

《維尼與我》作為迪士尼的暑期電影,又以可愛的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n)掛帥,無論怎看,都似是一齣合家歡喜劇。然而,較諸迪士尼另一暑期大片《超人特工隊2》,這齣I級電影其實更應列為II級--所指的是,小朋友誠不宜入場收看,因為本片乃專誠為大人製。

近年,迪士尼不少電影都「成人化」,更適合成年人收看。《超人特工隊2》如是(詳看另文),沒料到《維尼與我》亦不例外,甚至來得更加徹底。因為,電影不單題材成人化,主角亦是成人化的,維尼反而是個配角,再加上節奏相對緩慢,對白太有深度,連色調、氣氛等亦跟一般維尼卡通大不相同......可以說,小朋友觀看本片,恐怕會「悶出鳥來」。以上,乃筆者向各位家長作出的溫馨提示。

不過,這又是否代表《維尼與我》並不好看?倒又未必。就題材而言,本片就非常適合香港人看。所謂對白太深,反過來即字字珠璣,充斥港人酷愛「金句」。至於劇情進度較慢......唔,本片確實類近文藝片,但文藝片也有文藝片的好,只要大家不要抱誤期望便成。《維尼與我》的最大啟示,乃讓大人重拾童心--相關主旨表面看非常「離地」,惟實質上非常「貼地」,相信一眾大人看畢本片都不難共鳴。

於此不含劇透的最後,再來一個溫馨提示:要原汁原味欣賞本片,最好盡量多留意英語對白。「金句」誠乃《維尼與我》的重大賣點,若然受累中文翻譯而不幸錯過、又或理解得不夠傳神,本片價值就勢必大打折扣了。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維尼與我》有多不適合小朋友,相信離開戲院的觀眾都不難理解!最主要原因,肯定在於慢而悶吧!尤其是,全片色調偏向黯淡,絕非卡通片般斑斕活潑,維尼演來也沒太多朝氣,甚至可用死氣沉沉形容。不單小朋友,恐怕不少大人都看得呵欠連連。

然而,《維尼與我》絕對「敗也維尼,成也維尼」。電影選擇以維尼入手來敘事言志,堪稱是百分百選對角色。為甚麼?維尼那種「佛系」性格,正是帶出電影主旨的不二之選。本片主旨是甚麼?均從角色「金句」吐出。

下面將逐一列出本片點題「金句」,亦好讓錯過了的觀眾們細味重溫:主角羅賓(Christopher Robin)說「I’m lost.」而維尼說「But I found you.」,所指正是成年人容易在現實迷失,唯有保持童心的維尼(及其朋友)才讓羅賓恢復真我。「It’s today, my favourite day.」則強調人們應活在當下,就如羅賓太太亦訓斥過「你的女兒、你的太太就在這裡!」同樣帶出眼前一切才最緊要。「I always get to where I'm going...by walking away from where I have been.」這跟老莊的「率性而行」十分相似,只要順心前進總會去到或找到目的地。接著一句更「禪」,「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可謂甚有佛、道的「由無到生」的辯證哲學。進一步言,維尼說「People say nothing is impossible. But I do nothing every day.」更是屬於「虛無」的至高境界,維尼本人堪稱是天天「禪修」。當然,本片始終有點入世,「Dreams don't come for free.」雖然「人無夢想同鹹魚無分別」,不過「人不顧現實則必然淪為鹹魚(死屍)」。

《維尼與我》確然充滿哲學韻味。電影從羅賓在維尼世界的「虛無」童年講起,一晃眼談到他走進成人「現實」裡去,過程中又跟維尼重遇並重新體驗「虛無」,最終則返回人間於「現實」與「虛無」之間取得平衡--結局裡,他提出讓員工休假創造需求(create demand)來解決公司供應過剩(excess supply)問題,表面上是談近年流行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深層理解則是一路走畢了整個「有--無」及「正--反--合」的辯證哲學。

當中,羅賓和維尼便為一正一反:要找羅賓所代表的「現實」,在街道上肯定俯拾皆是,但維尼所代表的「虛無」,除僧侶道士外,試問還有甚麼比維尼更有代表性?如果換作日本電影,又或Sanrio電影,該角必然要由「梳乎蛋」或稱「蛋黃哥」出演!但跟「梳乎蛋」的一臉欠揍不同,維尼的一臉誠懇兼innocent模樣(「innocent」一詞也難找到傳神翻譯,大概是「無知」與「無辜」的「褒詞」吧),卻教「世俗」的羅賓發不起火、罵不出口,即使維尼弄得滿屋蜜糖等等...... 維尼「small brain(呆頭腦)」而「big heart(好心腸)」,試問誰又「嬲得落」?「佛心佛相」的維尼,確有普渡眾生之效呢!

在「虛無」與「現實」之間,本片誠然較多側重「虛無」,亦即強調成年人要重拾「童心」;可是,如上所述,電影不是一味強調「童心」,畢竟「正--反--合」的關鍵是「合」,「虛無」與「現實」不應顧此失彼,須注重的是取得適當平衡。所以,本片不過是為都市人太過現實而當頭棒喝,從而將一個極端更多地向中間撥回罷了。不是嗎?維尼縱然「虛無」至極,但由象徵「快樂」的氣球,到象徵「食物」及「生存」的蜜糖,難道都能夠不事生產地從天而降?上帝工作了六天,才休息了一日;我們現在推行五天工作,即使方向是做少些、玩多些,但歸根究底還是做多、玩少。結局最終點題之句「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到底是談「從無到有」。

《維尼與我》其實非常深層,維尼的「童心」也非常「大智若愚」。讓我們此等碌碌凡人「停一停、諗一諗」,洗滌一下心靈,潔淨一下俗念,《維尼與我》誠屬一個不錯選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