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為什麼多了人想移民?
今年中美貿易戰大打起來,私人銀行家朋友 VW 經常要走訪內地、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照顧客戶。有時要處理一下他們人民幣帳戶,又要與不同地方的基金經理交換意見。最近他推介一些房地產債券,也有分享在曼谷置業的訊息。趁著他周中在香港,約了他在 Upper House 喝杯咖啡,談到移民和未來小朋友學業,他想也不想就說會移民到新加坡。我問為什麼?在香港銀行打工,收入高,地位優越,生活條件領先全球。他說一個人生活還好,收入也比新加坡高兩成,但是說到理想和家,他覺得下一代在香港,活得擠迫,上車不容易,這個城市也少了衝勁和探險的精神。而且,來自內地的精英實在太厲害,以前香港有錢人多,但現在不用說上海、北京、還有來自重慶、成都、天津的有錢人,他們會逐漸成為香港的新動力。但恰恰如此,香港的居住條件大不如前。對比一下住屋面積和居住條件,就算有了二千萬,也只是勉強有間樓和車,手上的餘款就不多了。
VW 說,反而在東南亞如曼谷和台灣等地,逐漸興起了共享生活的概念,一些年輕人奉行共享生活,大家一起用客廳、一起聚餐,在室內搞些活動交流。他們不愛到酒吧,反而到咖啡店、書店。而且不少人都選擇不在大公司打工,經營些小生意或創業。回看香港過去幾十年,金融確是帶來不少財富和職位,但VW都說不想下一代走自己的路,實在太辛苦了。
他也注意到,在其他大城市,年輕人多往外走,家的感覺不再限於本來的出生地。在金融業,以前飛來飛去是閒事,但畢竟是公司出錢的公務。現在的年輕人則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一時在台北,一時在曼谷,生活成本也壓了下去,也不用在置業的需要。不過話說回頭,始終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樓還是重要的,所以VW說,未來把香港的樓放租,用租金來支持家庭的開支。
喝過一杯比利時朱古力,遙望香港的美景,我也不禁想想要不要賣掉一些股票,拿點現金看看其他地方的居所。大灣區也好,新加坡曼谷也好,感覺還是要用最少的錢,換取最大而且舒適的居所,才是明智的投資和選擇。離開,並不代表我不愛,而是等待城市轉變,變得像北歐一樣宜人宜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