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高鐵得唔得 細節安排是關鍵
高鐵事件前後擾攘了接近十年,終於落實今年9月通車。從興建到撥款,再到落成,高鐵一路走來都相當曲折。還記得2008年開始討論高鐵撥款,惹來社會極大爭議,拉布抗議不斷。不少人認為六百多億的造價過高,一地兩檢存在法律問題,一條26公里長的鐵路根本不能夠為香港帶來的所謂的經濟效益。立法會審議多時,最終仍是強硬通過,高鐵可說是為香港接下來撕裂的時代拉開了序幕。高鐵動工後一再延誤,直至2016年要追加196億超支撥款,又一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甚至有人指要叫停高鐵工程。不過,政府在高鐵事件上的決心實在可見一斑,一次次通過撥款,又著手落實一地兩檢,令高鐵最終沒有死於難產,順利面世。
既然面世已成事實,如何洗去過去的污點,怎樣為高鐵重新定義和包裝,讓市民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成為政府推動高鐵的重中之重。若然高鐵最終成功,則令政府日後施政更為順暢,亦成為政府說服大眾的範例。但若然失敗,這便是政府逆民意而行的最佳反面教材。
日前,港鐵舉行高鐵西九龍總站公眾開放日,吸引2萬多市民入場,絕對為高鐵的開幕打響頭炮,不少媒體都有報道當天熱鬧的場景。不過開放日只是表面功夫,高鐵真正的考驗在於通車後的實際運作,包括購票,排隊,行李等安排,這些才是最後成敗的關鍵。根據現時最新的指引,每位高鐵乘客只可攜帶一件行李,而其長、闊、高合計不可超過130厘米。這大概只是夠放一兩天的衣物,若果前往寒冷地區,更只是剛好容納一件大羽絨外套。若然長途旅客要託運行李,則至少要等3日才可將行李送達目的地。這樣的安排肯定會令許多遊客打退堂鼓,改乘飛機,甚至取消前往的念頭,與高鐵便利市民、增加兩地交流的原意背道而馳。
若果政府真的希望人流能夠達到預期,為香港帶來足夠大的經濟效益,必須在這些細節上多花功夫,讓高鐵做到真正快和便捷。另外,港鐵亦應加派人手在通車之前再次檢查硬件上的配套是否一切完備,避免通車後再出現漏水、停駛等意外,重建市民對於香港鐵路的信心。只要一切都運行順利,筆者相信久而久之會有越來越多市民選搭高鐵往返內地,成為鏈接中國的重要橋樑,一改過往社會上對於高鐵負面的觀感。
放眼世界,不少橫跨兩地甚至兩國的鐵路,都的確增加了城市的流通性,令人才、資金的局限性進一步降低。可能不出幾年,就會有不少內地企業選擇在港作為發展基地,吸納香港市場。同時,香港人亦可選擇往國內企業上班,尋找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