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正視拾荒者困難 提高長者生活保障
在香港街頭,如旺角、深水埗、北角等典型舊區,不難見到有拾荒者推著滿載一疊疊紙皮、一袋袋鋁罐的手推車。他們大多數已是長者,但仍駝背彎腰,推著車在路旁、垃圾桶中、商舖門外執拾廢物。辛勞大半天,只為換取數十元回收費。然而,拾荒者仍是不甚受人待見。今年7月在北角拾荒者蘭姐因將拾來、已包好的廢物暫放在路旁,而被食環署人員票控亂拋垃圾;上水拾荒者黃姐在入院期間,今年5月及7月兩度被食環署人員充公停泊路旁、謀生所用的手推車。
可能你會認為,拾荒者在大街小巷「執垃圾」,總是感覺不甚衞生,若負責維持街道衞生的食環署人員視拾荒者為眼中釘,雖然做法也許冷酷,但似乎也不是甚麼難以接受的事。但事實是,食環署的地區人員與當區的拾荒者普遍互相認識,執法時通常會「隻眼開隻眼閉」,以勸喻、警告代替即時票控,並提供足夠時間讓拾荒者移走物品。食環署職工權益工會副主席李美笑亦表示,票控蘭姐的食環署人員隸屬專責執法小組,執法嚴厲,會即時票控「亂拋垃圾」。
筆者無意批評食環署依法辦事,但常言道「法律亦不外乎人情」,更何況拾荒者並非蓄意破壞環境衞生,相反更間接協助社區處理可回收廢物,可謂「無功都有勞」。在街市購得的蔬菜、店舖購得的貨品,來貨時均伴隨著發泡膠箱和紙皮箱,店家懶得處理,便只能當作一般垃圾棄置。但這些廢料均具回收價值,拾荒者只因著這些廢料帶來些許的經濟誘因,便間接負起了社區回收廢物的責任。環顧兩岸三地,就只有香港存在比較嚴重的情況。
其實製造廢料的源頭,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消費行為,但香港回收行業發展不佳,今日近9成回收的垃圾,均由拾荒者分類。甚至可說,香港只要未發展出健全的回收系統,都會有拾荒者的存在。拾荒者變相成為維持回收行業的齒輪,工作時卻要面對諸多阻撓,以及被票控的風險。既然拾荒者幾乎必然存在,何不將之納入體制之中?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引入「拾荒者友善政策」,做法並不困難。政府大可效法巴西,在街上劃出區域予拾荒者暫存廢料及工具。若擔心阻街,亦可限制指定時間,如晚間的拾荒高峰期,又或要求定期清理,避免區域長期堆積物品。此舉既可為拾荒者大開方便之門,減少執法帶來的爭議,又可方便管理拾荒者的物品。
廣東話俗語有說,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歸根究底,是甚麼驅使長者踏上拾荒之路?社聯07年曾做過調查,發現拾荒長者並不都是毫無積蓄,反而是長者退休後因欠缺穩定收入,失去安全感,所以一個持續收入(拾荒),不論多微薄都能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結果一切問題又回到老生常談的長者退休保障:若長者能從保障中獲得足夠安全感,政府才能真正解決拾荒者、以至拾荒長者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