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殊途同歸:長者友善城市在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發展

2021-04-06
 
AAA

 shutterstock_1110917186.jpg

作者: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教授溫卓毅

面對人口老化、經濟發展放緩、社會照顧開支上升等情況,世界各地政府普遍採取老有所為(productive ageing)和居家安老(ageing in place)的策略,希望令長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安老,獲得足夠社會支援的同時,也能以鄰里互助、義工參與甚至受薪工作等形式,保持接觸主流社會,持續創造社會及經濟價值。無論是老有所為還是居家安老,都在某個處所(place)中進行。因此,一個長者友善的空間佈局及社會氣氛對成功實踐上述兩大策略十分重要。嶺大最新一項研究就證實,社會氣氛、建築環境、公共服務都能顯著促進老有所為。相對地,個人自身的情況,例如經濟收入及健康,則並無顯著影響(註1)。研究結果顯示,推動老有所為、居家安老,需要發展長者友善城市,尤其是要以公共政策及公民行動改變結構性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於2005年啟動全球長者友善城市計劃,並於2007年10月發布長者友善城市指引,鼓勵世界各國跟從。內地在長者友善城市發展起步較早。上海是世衛制定全球指引的33個案例城市之一。2009年9月15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決定在6個省的9個城市和城區進行「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2011年11月27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被世衛評為第15個「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及社區網絡」。

shutterstock_601681016.jpg

不過,內地的長者友善城市建設在過去十年似乎有所停滯。齊齊哈爾仍是中國唯一的長者友善城市,沒有增加其他城市。欣喜的是,去年下半年,國務院及各部委密集發布多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包括《關於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要求運用市場機制,進行家居改造和用品配置,滿足多層次的居家養老需求。還有,《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日常生活場景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這些措施都體現了長者友善城市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2020年12月9日,全國老齡辦發布《關於開展示範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在這份綱領性文件中明確指,到2025年,全國建成5000個示範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全國城鄉實現老年友好型社區全覆蓋。試點申報工作在今年一月就已經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上述一系列新政策推出,表明中央政府將加強頂層設計,把老年友好城市納入施政理念,還可能成為官員績效考核的指標,有望大步向前邁進。

長者友善城市在香港則是持續穩步發展。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2008年12月成立督導委員會,開始策動長者友善城市社區計劃。特區政府在2013年把「創設友待長者的環境」設定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協助長者在社區內保持活躍的政策方針。荃灣區議會自2015年起展開「荃灣區長者友善社區計劃」,由安老事務委員會和嶺南大學提供協助,並且得到區內一眾長者服務組織支持,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積極參與,在2015年2月獲得世衛確認加入「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及社區網絡」。葵青區及西貢區也分別於同年2月和3月獲得世衞認證。它們成為香港首批加入該網絡的社區。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5年起推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聯同本地四間老年學研究單位,透過由下而上、地區為本的模式,與社區不同持份者共同努力,將香港建構成一個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在2016 年施政報告中,提到將向區議會增撥資源,在地區層面推動建立長者友善社區的工作,以及鼓勵區議會參與世衞的「長者友善社區」認證計劃。跨界別合作使全港18區都已經加入世衛的「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及社區網絡」。

回顧長者友善城市在內地與香港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不同界別都各有角色及優勢,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及投入財政資源,能夠加深社會大眾對長者友善城市概念的認知,同時引導社會行動的方向。志願機構等公民組織可以扮演組織、策劃的角色,提供不同持份者參與發展的機會。大學教研機構可以居中協調促成跨機構、跨界別合作(註2),同時運用專業知識提供智力支援,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以證據為本的服務實踐促進長者友善在本地社區落地生根。


註1:此研究項目由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資助,研究成果發表於Wen, Z., Mok, K. H., & Amoah, P. A., (2021) Productive Engagement and Ageing in Productivist Welfare Regimes: Questing for an Age-Friendly City in Hong Kong. Ageing & Society. DOI: 10.1017/S0144686X21000167

註2: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牽線搭橋,共同抗疫。https://www.ln.edu.hk/sgs/news/covid-19/bridging-to-fight-the-coronavirus-disease-together
 

延伸閱讀
  • 因應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身處的人際網絡,他們獲得分別來自兄弟姊妹、子女、朋友、鄰里、教友、教會同工或大廈保安員提供不同的非正規社會支援。他們除了為照顧者提供情感支持外,也間中分擔一些日常照顧工作,讓照顧者得以「喘息」。

    賢聚嶺南  202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