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親子之間的溝通 就是最好的面試班
開學的鐘聲響起,看著早上的街道一眾莘莘學子背著書包上學去,不禁懷念以前上學的日子。出來社會久了,開學日也只是普通的一個上班天,但直到自己有了子女,9月1日似乎又重新賦上了意義。筆者不少朋友都在社交媒體分享孩子入學的開心相,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材,在能力範圍之內給予孩子最好的條件和教育。就在開學前兩天,一眾名校紛紛舉行小一家長簡介會,為明年的準小一生,提供入學和面試資訊。香港人的強項是排隊,排小學自然也不例外,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和保良局蔡繼有小學的簡介會均吸引了數千人排隊入場,更有不少父母為了穩陣起見,通宵排隊取籌,非常誇張。
簡介會爆棚,各種類型的面試班層出不窮,價錢又數百元到數千完不等。這些面試班是否有用,筆者沒有深究過,不過哪怕實際上的幫助不大,報名的家長亦絡繹不絕。因為人家同學仔報讀了,自己的子女不讀,便顯得吃虧。毋庸置疑,香港一個以名銜掛帥的地方,名校出生,似乎更有底氣,日後長大,工作上師兄姐的網絡亦更為強大,容易得到關照。當然亦有家長認為快樂學習才是最為重要,無必要過份催谷。付出多多,只為得到一個名校的學位,這當中值不值得,各人自有判斷。
日常訓練比「上班」更重要
各間名校的校長亦不約而同地表示著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並非一籮籮興趣班證書或公式化的面試答案。此言一出,坊間又多了不少故事演講班,邏輯訓練課程,小司儀小DJ口才訓練班等等等等。反正子女缺少什麼能力,家長就將子女送去什麼班。其實這種班別並非完全不可取,但情況就如上大型補習班一樣,如何利用班上教導的方法和材料,在日常中進行訓練才是關鍵。若然妄想一個星期一小時的班別便能夠將子女送進名校,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實要訓練這些能力,親子之間的溝通便是最好的工具。不需要教材,亦不需要課室,只需要將日常生活的觀察都變成有趣的問題,激發思考,並不厭其煩地解釋各種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便是最好的訓練。例如沖奶粉時,可以問問他為甚麼一定要用熱水,讓小朋友嘗試回答,然後可在家做實驗,以凍水和熱水分別試沖,並觀察效果,這背後其實已涵蓋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又或者在選擇吃什麼食物,或者做什麼活動的時候盡量以開放式的問題,諮詢子女的意見,並要求簡單解釋背後的原因,取代預設選項的是否問題。在街道上,家長可以陪同子女多觀察身邊的人,例如有其他小朋友在地鐵車廂內奔跑,便可以問子女,他們的行為是否正確,為甚麼不正確,讓子女自己領悟到不應做影響別人的行為。
不論各位家長是否志在進入名校,子女的聆聽、表達和思考能力,對於日後學習或工作都是相當關鍵的。這些日常潛移默化的小訓練絕對比什麼速成面試班來得更加有效,亦可增進親子關係,家長們不妨多花時間與子女溝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