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偉:「一帶一路」迎來五周年
近段時間,中國官方有關「一帶一路」的新聞與評論又多了起來。中國高層召開座談會介紹相關進展並展望未來,多個政府部門也聯辦記者會回應外界關切,多家官媒則頻發文章總結相關經驗。
在「一帶一路」迎來五周年之際,官方發起的這輪宣傳攻勢不難理解,畢竟按照慣例,重大事件「逢五逢十」時,往往會被賦予非一般的紀念意義。
「一帶一路」的全稱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和10月先後提出,旨在通過建設基建網絡將中國與東南亞、中亞、中東、歐洲和非洲銜接起來,以促進區域發展。
由於這項規模龐大的倡議涉及沿線亞歐非六七十個國家,涵蓋全球六七成的人口和大約三成的世界經濟總量,因此推出至今便持續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
在總結近五年來的成績時,習近平本周一(2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上列舉一系列數據,說明中國對外投資已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
對內方面,他也肯定「一帶一路」大幅提升中國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動中國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
面向未來,習近平要求今後「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注意實施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能夠讓當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
他也強調「一帶一路」的本質是經濟合作,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
習近平的這番講話,一方面顯示官方對「一帶一路」的重視未減,另一方面也顯然意在回應國際社會對於這項倡議帶有戰略目的或存在急功近利的投機行為、落實手法粗糙等種種質疑。
新華社在座談會前夕發表的《大道致遠,海納百川——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記》一文中,更是少有地以問答形式直接回應外界的四大質疑:「一帶一路」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藉助「一帶一路」推行「新殖民主義」?為「一帶一路」出資是「撒錢當冤大頭」?「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在「一帶一路」推進近五年之際,中國展開輿論攻勢密集回應外界疑慮,在在顯示這項倡議的落實並非一帆風順,也說明外界的質疑至今尚未消除,並且已然出現變化。
隨着「一帶一路」的落實,更多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外界如今有聲音批評它掠奪沿線國的經濟資源,加重當地政府的債務負擔,破壞生態環境並忽視人文交流。許多項目因此遇阻或被叫停,其中包括馬來西亞的東海岸鐵路計劃和沙巴及馬六甲油氣管道項目。
這些質疑的背後,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是中方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多數具有國資背景,容易引起外界擔憂或誤解其中存在政治因素。
中國顯然意識到直面這些問題的迫切性,並已為此部署下個階段的工作。習近平在座談會上就具體針對開拓市場、金融保障、民生援助等方面提出更為細緻化的要求,包括引導社會資金共同投入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等項目,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外匯資金支持;搭建更多貿易促進平台,發展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模式;推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衛生、考古等領域交流開展。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制定的這個「路線圖」沒有時間表,說明中國目前仍在摸着石頭過河,這也是「一帶一路」出現當前困境的原因之一。這也顯示「一帶一路」是一項長期計劃,最終成功與否,有待歷史檢驗。
本文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