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明:香港是養老的無間獄
「讓長者活得有尊嚴」僅是一句動人的口號,在今日的香港根本是談何容易,說到底也是一種奢求,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事實上,有千千萬萬的退休人士,面對生活皆手足無措,貧者為三餐憂心,情況較佳者為仍然在世的日子而徬徨。香港,大抵是一眾老者的無間獄。
逾三分一長者未能維持生活
可知道,不少嬰兒潮出生的市民在10年後便踏入65歲的階段,是為退休潮高峰期;加上,港人壽命愈來愈長,長者人數只會不斷增加。然而,現時香港長者貧窮人口數字亦高得驚人,在100多萬人之中,長者則佔33.7萬,即多過三分之一的人連基本生活也未能維持;就算不屬於貧窮長者,許多來自不同階層的退休人士亦需為生活挖空心思,苦苦思量如何度過每一天,此等現象教人情何已堪。
其實,政府不願增加經常性開支,並承襲港英時期的「小投入、小支出」思維,沿用在長者福利政策上,多年以來停滯不前;筆者擔心,若政府繼續以一種「佛系」態度看待長者福利政策,不但退休人士無以為繼,更為日漸複雜的社會形勢更添煩擾,長遠不利於政府施政。
觀乎今時的福利政策殘缺不堪,四根退休保障支柱不倫不類,既無「全民退休保障」,又未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更無劃一法定退休年齡,完全無法為退休人士提供足夠的保障。
筆者明白,政府對整個財政支出有所憂慮,並常以「用得其所」為理由,然而,這非代表是「一毛不拔」。最令人無奈是,政府只會對長者吝嗇,而利於富,正如先前工聯會曾倡議為60歲至64歲的長者提供半價乘車優惠,吸引他們重新投身社會,其實向他們相關津貼,減少其經濟開支,同樣是進步的做法,惟政府一口拒絕,令人費解。
釋放勞動力與增加福利並無衝突
但筆者最不明白的是,政府一直以來認為微薄的安老津貼,便可當作退休政策,這種思維未免太詒笑大方;或者,他們總是有種迷思,覺得釋放長者勞動力可減輕社會負擔,甚至可一勞永逸,推卸為長者提供福利的責任。其實,兩者根本非互為對立,而是互為經緯,長者想退休後工作是他們個人自由,而非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再次投入勞動市場,延續大半世的勞碌。
政府若再以此等態度看待長者的福利政策,實與日本電影「楢山節考」的中心思想無異,只不過非古時日本鄉村的子女把父母遺棄在「捨姥山」,而是在先進的香港社會中,由政府帶頭讓老者自生自滅。原來,棄老的思想與社會進步與否也無關係,是何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