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兩個「小平」攪動中國輿論
近期以來,兩個名為「小平」的人士攪動了中國輿論場,甚至驚動高層領導出面滅火。
先是自稱「資深金融人士」的吳小平發表一篇《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稱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
在中美貿易戰加大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高層不斷要求國企「做大做強」的背景下,吳小平有關私營經濟應逐漸離場的言論迅即引發輿論關注。很多人聯想到近年來有關「國進民退」的爭議,聯想到民營企業在營商環境、政策執行中遭遇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不禁對民企的生存環境感到擔憂。
不過吳小平畢竟無官無職,他放出的私營企業離場論還不至於讓輿論過分緊張,但幾天後,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的講話更讓不少人難以淡定了。
邱小平在9月中旬召開的「深化民營企業民主管理,增強創新發展內生動力現場會」上表示,民營企業要堅持職工主體地位,以職工為本,讓職工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共同參與企業管理,共享企業發展成果。他還強調,推動民營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必須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職工主體地位,堅持強化制度保障。各級人社部門要與工會、工商聯加強密切配合,參與廠務公開協調工作機制,支持工會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履行人社部門職能職責。
這番話被一些人解讀為官方要介入民營企業管理,甚至要再來一次公私合營。有人搬出公司法,稱只有公司股東才有資格參與公司管理,邱小平的講話於法無據。很快,類似「民營企業是別人的,我沒有權利管;國有企業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想管但管不着」的說法在網上流傳,加劇了公眾的憂慮。
儘管邱小平講話的原意並非是官方要介入民營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管理,更不是釋放公私合營的信號,而是意在維護民營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但在公眾擔憂私企命運的背景下,邱小平的說法被視為對吳小平私企離場觀點的加持。
一時間,輿論場質疑之聲四起,這兩個名頭並不響亮的「小平」似乎要撼動一代偉人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致使官媒紛紛出來闢謠,最高領導層也親自出馬,用行動和表態澄清大政方針,為民營企業打氣。
9月27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遼寧專程考察了著名民企忠旺集團,他強調,中共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也毫不動搖地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我們要為民營企業營造好的法治環境,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9月28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到民營企業最發達的浙江考察,強調要堅決消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不合理障礙,讓民營企業對未來有一個更穩定的預期。他還聽取了民營企業家對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抱怨,要求銀行貸款不能厚此薄彼,對各類所有制企業要一視同仁。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官媒也連篇累牘發表評論,強調習近平有關「兩個毫不動搖」的講話一錘定音,官方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不是過河拆橋式的策略性利用。
至此,兩個「小平」攪動的風波暫告平息。平心而論,中共十八大後,官方提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兩個不可侵犯」,宣示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並出台了不少政策舉措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在政策層面對民營企業不僅沒有「開倒車」,還比以前有所進步。
但是,僅靠政策宣示並不能緩解民營企業面臨的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資金和人才短缺等困難。官方必須進一步開放市場准入門檻,降低民企融資和經營成本,完善私有產權保護制度,真正實現國企與民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才能將「兩個毫不動搖」的承諾落到實處。而這一切,都需要官方更積極、更大膽地推進改革開放。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