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降低高鐵票價,提高使用率
黃永是劉信一個非常尊重的學者,他對於香港政策的研究深入淺出,每次拜讀他的文章,均感受益不淺。不過,最近他於今月初在報章撰寫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高鐵即使載客量不足,也應該繼續依靠補貼,而不是選擇減價。文中有很多論點,不論是增加中途站,抑或高鐵的存在價值,劉信均感認同,但是唯獨不減價這一點,實在不敢苟同。
現代經濟學的核心假設,在於人有無盡的慾望(unlimited wants),但是大部份的資源,都不是無窮無盡。因此,當大家作出選擇的時候,會衡量各方面的機會成本,例如:價格、時間、舒適度、方便性等等,從而達致局限下的利益最大化(constraint maximization)。以上的各種因素,將會影響人們會否選擇乘搭高鐵。
現時的高鐵載客量,持續低於政府當初的估算,可以說是意料之內,原因不在於高鐵本身的存在價值,或者民眾反對的聲音,而是在於價格。劉信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話說有次到北京公幹,由於工作時間較有彈性,所以打算試試搭高鐵到北京。時間或許用多了,但是帶上筆電在高鐵上工作,也未嘗不可。
相關新聞:
性價比遜於飛機
可是,當看看高鐵的價格時,來回火車票為2456元,來回機票卻只是1763元。這個情況下,再計上飛機通勤時間短上幾個小時,任誰也不會選擇以高鐵來往北京吧?這便是黃永提出的論點核心問題所在,不是中途站不足的問題,而是根本人們沒有需要乘搭高鐵,因為高鐵的性價比便比飛機低,不但通勤時間較高,票價還要比飛機貴。
正因如此,港府即使要補貼,即使票價不能回本,高鐵也有減價的必要,使其票價降至機票以下,利用價格彌補通勤時間比飛機低的缺點,藉此維持高鐵的市場競爭力。當然,香港不是所有內地城市均有飛機到達,這時高鐵便成了獨市,叫價高也是合理。
回本與否不應是首要考慮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高鐵之外還有直通巴。假如價格遠高於直通巴的話,又有幾多人會選擇高鐵而放棄巴士呢?況且,高鐵可能是中程旅客前往二三線城市的首選,但在內地航空網絡覆蓋率日高,票價亦越來越低的情況下,這個優勢又能維持多久呢?
既然港府口口聲聲說,建設高鐵的目的,是為了維持香港的競爭力,那麼能否回本,便不是首要的考慮因素。正如香港的高速公路,也是從來不收費,但是我們從不會因為無法回本,而反對興建。在此情況下,透過補貼降低價格,提高使用率,似乎才是最直接而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