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美國會咽下俄印簽署S-400導彈協議的苦果?
近日,普京旋風訪問印度再次滿載而歸,一是簽署了54億美元的S-400導彈的軍火大單,二是簽署了6座核電站的協議,三是達成擴大俄印兩國軍事演習規模的協議。
這次普京訪問印度完全要給美國點顏色看看,讓特朗普看看美國打造的印太戰略不是「鐵板一塊」,印度和俄羅斯才是真正的盟友。同時,莫迪也是頂住美國的制裁威脅,執意購買俄羅斯S-400導彈,讓特朗普明白一點,印度是獨立自主的世界大國,不會任人擺布。相信這次「普莫會」着實讓特朗普很沒面子,深感隊伍不好帶了,不聽話的人越來越多了,就連歐盟也執意與伊朗合作,讓美國人深感不滿。就算11月5日的「伊朗禁油令」生效時,印度很可能也不會買美國人的賬。
在軍火生意上,印度不可能買美國人的賬,也不得不繼續與俄羅斯做生意。
一方面,印度軍事上依賴蘇聯和俄羅斯慣了,一是半會是不可能放下這些武器的。在印度軍隊武器庫裡,約70%的武器來自於蘇聯和俄羅斯,比如,印度就引進了米格-21戰鬥機和T-90主戰坦克生產線,引進技術聯合生產了「布拉莫斯」導彈,購買了米格-29K艦載機、「米」系列直升機、「基洛」級潛艇、「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就連印度所謂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和「德里」和「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什瓦里克」級護衛艦等都與俄羅斯有很強的技術相關性。換句話講,印度所謂的「萬國武器」是誇大其詞的貶損,更可信的是以蘇/俄製武器為主,西方武器為輔的現狀。
另一方面,印度依賴蘇聯和俄羅斯慣了,不是指武器本身的依賴而是指軍事裝備體制的依賴。一個國家擁有的某個特定國家的武器多了,自然就會把這個特定國家的軍事裝備體制引進過來,而武器本身具有操作使用的個性化和特色化,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三種武器應用體制,一是美製武器裝備標準體系,北約體制就是美軍體制;二是蘇/俄制武器裝備標準體系,這套體系在不少國家被使用,包括之前的中國一直沿用這套裝備體系;三就是近些年來才出現的中國武器標準體系,中國武器標準體系結合西方武器體系的優勢,讓東西方武器體系實現了中國化的融合而更具優勢。從現實角度來看,印度依舊是沿用了蘇/俄制武器裝備體系,到目前為止,印度引進的美製武器少之又少,只有少量的M777火炮、「阿帕奇」武裝直升機、P-8I反潛機、C-17和C-130運輸機等,數量都很有限,要做到「以量變促成質變」來改變印度軍事裝備體制還遠遠不夠。
還有一點必須明白,美國人過分強調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轉讓條件十分苛刻,最多就是本國淘汰的武器裝備可以實現技術轉讓,比如讓印度投資建廠生產F-16和F-18三代戰機,這是印度完全無法接受的,印度不會當有錢的「冤大頭」。為什麼印度拒絕了引進美國的「小鷹」號退役航母,就是因為一旦「小鷹」入戶印度,美國人會比俄羅斯人更黑,升級改造和後續追加的預算會更多,讓印度人完全吃不消。在莫迪主政後,印度要求武器裝備合作一定要做到「印度自造」和「本土化生產」,不轉讓技術就一切免談,「布拉莫斯」導彈可以說是俄印軍事技術合作的典範。
美國武器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雖好但忒貴」,貴得有些離譜。其實,貴的原因也很簡單,買武器不僅是買武器本身,還要買相應配套的服務體系,不能沿用印度已有的蘇/俄制服務體系,要另起爐灶才行,但這筆錢的開銷絕不比武器便宜。比如,印度購買的C-17運輸機單價達到了5.8億美元,而美軍自己訂購的價格是1.5億美元,澳大利亞買是1.9億,英國是2.2億,同樣印度購買美國的C-130運輸機和P-8I反潛機也是價格高出很多。這也讓印度這個地主也有些鬱悶,畢竟美國武器價格本身高不消說,換一個新武器體系花費更多美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能認命。
既然印度與俄羅斯開啟了合作的軍火大單,是不是美國就會震怒,甚至制裁印度呢?制裁可以,除非要放棄印度這塊軍火大蛋糕和這個準盟友。莫迪上台後制訂了1000億美元的裝備升級計劃,每年約百億美元的軍火大單是其他國家不可能兌現的,美國又如何能主動放棄呢?尤其是俄羅斯和印度的五代機合作計劃有變,這對美國來講絕對是利好消息,豈能輕易放棄。同時,特朗普精心搞出來的印太戰略缺少了印度的配合會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因此觸怒印度這個準盟友也不是美國的優先選擇,而認清印度和俄羅斯這個傳統軍火生意夥伴的既定事實,接受兩國合作的現狀才是美國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牆角也要一點點挖,挖得太厲害,牆會倒的,美國人不會不懂這個道理,打持久戰才是美國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