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要牢記「好心做壞事」的教訓

2018-10-15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BUILD2.jpg

香港政府終於在施政報告裡落實「大嶼山計劃」,實是可喜可賀。可是,香港幾大地產財閥已形成類近寡頭壟斷的勢力,加上公務員團隊繼承了港英政府的理念及傳統,政經界一直以來都是向地產商嚴重傾斜,對於能否有效推行「大嶼山計劃」,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暫不見港府推動填海計劃的誠意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林鄭終於談及「大嶼山計劃」,但仍是草創階段,連總體成本預算也沒有,只有隨便的拋出一句「至少需要四、五千億港元」,立時使傳媒譁然,連日以來遭各方口諸筆伐,被認定為是一個「掏空儲備」的陰謀詭計。

其實按土地小組的研究,香港的填海成本,每平方米只是15,000至25,000港元左右,即每平方呎的造價大約是1,393至2,323 港元 (即使是假設要以5,000億港元填海,興建1,700公頃土地,每平方呎價亦只是2,732港元)。填海成本之下限比農地還要便宜,加上憑空造地,不用理會區內業權和原來設施,交通配套等亦可以重新規劃,投資的效率肯定最高。填海以後,還可透過出售部份土地或發展物業而大賺。正因填海成本便宜,一百五十多年以來,港英政府不斷填海,依然是庫房充盈;新加坡填海亦多,財政依舊健康,填海又如何掏空庫房呢?

可是,我們至今仍未見林鄭以簡單的比喻或數據向大眾解釋及闢謠。她對「四、五千億港元」的辯解,只以「可分期付款」來解釋,連最簡單的「明細」及「平均呎價」等概念也沒有談及,變相強調了「填海真的需要天文數字的投資」。

至於填海所需多長時間呢?香港政府在還沒有具體投資總額之前,卻已估計出要14年的時間,比起團結香港基金的保守預算還要多3年,到底又是什麼緣故呢?

另外,為什麼政府要重啟「填海」呢?原來是因為特首不認同「大規模開發郊野公園」,反過來說「填海」較環保。其實,現今90%的香港人,卻只居住在4%的土地之上,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為什麼全世界的先進大城市都沒有這麼高百分比的郊野公園,反而在香港,市民連居住的地方也不夠,還要為了所謂的「環保」而反對「移山填海」呢?重點是,政府以此作類比,還要說「填海」更「環保」,不經意的又把「填海」之焦點放到「環保」的爭議之上。

無論如何,傳媒把「填海計劃」抹黑成「掏空儲備」的陰謀詭計和亂扣「破壞環境」的帽子等,當然是十分可惡,但輿論往往是需要一唱一和。港府在公布計劃時,似乎反覆強調了成本高及把焦點放到環保議題,且任由輿論發酵。最低限度來說,我們暫時未見政府有充份的準備及誠意去向大眾解說、推動及落實「大嶼山計劃」。

筆者認為,儘管我們不必太懷疑林鄭或現屆政府在推銷「填海」時是否另有想法,但在宏觀層面上,亦要留意香港是奉行資本主義的社會,港英時代至今的財閥、專才及政府官員,利益盤根錯節,靠「高地價政策」大賺。近年的政府大型基建頻頻出現嚴重超支,且連質量都出現問題,我們原有的社會、制度及監管,是否太過自由?或是否太過向財閥傾斜呢?以原有的機制搞「填海」,又能否確保無礙呢?

會重演「好心做壞事」的情況嗎?

何謂「好心做壞事」?簡單來說,就是政府最高層「存好心」,但政府官員、執行機關及大商家,卻因為一己之私而「做壞事」。香港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的管治理念,但凡政府推行任何大型計劃或基建,都要經過公務員系統,借助本地財閥及金融機構等私人部門落實。公務員是「小政府」,一向「積極不干預」,而私人企業在自由市場逐利,定會想辦法賺盡一分一毫,因而導致「好的政策」,還是「苦了百姓」,最終只有商家獲利。

自回歸以來,政府「好心做壞事」的情況多不勝數。只舉一個例子。多年前推行的「強積金計劃」,在理念上肯定是「德政」,理應惠及大眾,但為何卻遭人詬病呢?首先,銀行業、金融界和不少私人大型企業的「退休金制度」本是極佳,但卻因政府推出基準比較低的「強積金計劃」後,悄悄削減原來的「退休金制度」。此外,雖然中小企資方的承受能力確實有限,供款只能在員工薪酬的5%左右,但為何賺大錢的大型企業,都是跟從這個基準呢?連供款上限也設定在一個水平之上?簡單來說,部份商家因政府推出計劃而乘勢削減員工福利,使不少界別的員工利益受損。

另外,當然是「對沖機制」的荒謬。政府設立「強積金計劃」,商家一體遵行,僱主及僱員每月供款,算是「已出之物」,為何容許僱主以此支付倒閉時的遺散費?據大眾瞭解,當年正是因為有這個安排,才可讓資方接受「強積金計劃」。其次,就是若不實行「對沖機制」,很多只賺微利或虧本連年的中小企會無力承擔而倒閉。其實,說穿了,不過是因為香港奉行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小政府的自由意志太薄弱而處處受制於資方,才會作出這種向資方大幅度傾斜的方案。為何中小企動不動就要脅說要「倒閉」?香港稅制簡單而寬鬆,又沒有實施銷售稅,中小企報稅少,其實並不代表賺錢少。很多中小企在「連年虧損」之情況下,依然屹立不倒數十載,是何緣故,不是已經很明顯麼?取消「對沖機制」,真的會使這些中小企「倒閉」?還要政府補貼?敢問所有中小企老闆,你們能否向燈火發誓,從來沒有逃稅?

此外,「強積金計劃」當中的投資選項太少,比不上世界各地相類似的強制性退休計劃,且透明度極低,基金收費太貴太不合理,監管亦不力,完全是逼全港市民向基金經理「進貢」的玩意。例如,員工想退休後用「強積金」添置房子,最佳的辦法,就是把錢先平均投資在房地產股票或基金,使投資與房地產掛勾。可是,香港的「強積金」根本不可能有這種選擇。

又例如,若員工想保本,選項裡卻連「定期存款」或「美國國庫債券」也沒有,只以「進取」、「保守」、「環球」和「本地」之類的簡單選項敷衍市民,「黑箱作業」之極,還大條道理的說小市民不懂選擇,所以不能有太多選項云云。最不知所謂的,就是你要「保本」,管理費依然昂貴,最終是得不償失。「保本型」的收費,直到近年才有所調整,但依然並不合理。

想深一層,就算認為小市民不懂得選擇,擔心風險過份集中,則把個別行業的選項限制比重就是了,為何不肯提供足夠的選擇給市民呢?保本的定期及美債,既簡單又安全,亦不用設限,更加不應收費。

說穿了,小市民想做定期,想買美國國債,為何不行?其一,就是這些選項太保本,基金經理根本「無事可做」。其二、就是做定期及買美債太簡單,又如何有藉口大收管理費呢?反之,口口聲聲勸大部份員工,說他們是年青人,建議他們揀「進取型」,就可以拿着手上的資金亂炒。就算你們不聽他的話,堅持選擇「保守型」呢?肯定收入低微,還要扣掉管理費,整套設計,就是要小市民「焗賭」,然後讓基金經理穩賺。基金經理連投資目標及承諾也沒有,卻坐擁全港市民的「退休金」,根本就是一場「大騙局」。

結果,「強積金」本來是「德政」,透過公務員團隊施行,與香港各界別的商家討價還價,卻成為了「坑小市民」、「讓大企業乘機削福利」、「中小企把遺散及退休金合二為一」和「讓基金經理坐擁巨富、大收費用卻對回報毫無承擔及責任」的「大騙局」。今時今日,即使是政府,也不敢說小市民可以靠「強積金」養老。最終,「強積金計劃」只成為了一個政府典型的「好心做壞事」之例子。

需要大力整頓公務員體系

筆者並非刻意針對個別高官的誠信及操守,而是香港政府多年以來也是向財閥傾斜,關係千萬重。最高層「存好心」,但公務員體系在推行政策時,與商家一同「做壞事」的情況實在太多,在上者一定要小心留意。

任何大型基建施行之前,應該先加大力度整頓公務員體系和建造業界,做好行業監管,減輕政府向本地財閥傾斜的慣性。此外,更應該大幅開放建築業市場。否則,正如過去十多年的情況,建築成本上漲,又無法引入外勞及新資本,亦無法使好的政策順利落地。

香港基建頻頻出事,高鐵及大橋工程嚴重超支和延誤,不少大型工程都有沉降問題,如果我們繼續任由公務員體系我行我素,仍然倚賴舊有的發展模式,則極有可能會「填海填出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誠然環保組織及關注團體有其主張,然而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既於7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應把握溝通機會出席日後發展局邀請的會議,及參與諮詢去提供詳細意見,以反映填海工程實務上憂慮的環境問題,共創香港未來。

    陳承宇博士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