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鼓勵生育 增加產假就夠嗎?
作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在婦女政策上可謂相當進取,於施政報告中宣布婦女產假增至14週,並由政府資助額外4週的4/5薪金。施政報告出台當日,所有公務員便即使享受到該福利,隨後不少大公司都紛紛響應,宣布即時將增加產假至14週,其餘婦女則最快要等到立法會通過,大約2020年才可享受該福利。
環顧全球,日、韓和新加坡的產假大致都是十多週,而歐週等福利國家,則高達20-30週,甚至更長。香港由10週增加至14週,可算是一大進步,擺脫包尾位置。可是,要真正做到鼓勵婦女生育,除了增加產假,還應配合其他政策。
婦女生育從不容易,懷孕時期要承受生理上的各種變化,產後更要日以繼夜照顧嬰兒。以往只有10週產假,不少媽媽都會選擇前1後9,腹大便便仍每天逼地鐵上班,只是為了產後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初生嬰兒,有能力多餵些人奶。現時增至14週,自然減少了母親的壓力,讓她們可以早點在家安胎,產後亦有更多時間適應新生命的到來。
復工後的問題亦需正視
但作為人母,要犧牲的何止是這些。在職媽媽突然停止工作數個月,往往錯過了許多晉升機會,或面臨來自同事的閒言閒語,畢竟少了人手,令別人增加了工作量。回去工作後,可能因為要時不時泵奶或請假照顧嬰兒,而遭到來自上司的壓力。以上種種,都難免令已婚婦女在生育面前卻步。
過去,婦女多數從事較基層的工作又或者全職照顧家庭,因此較少面對這類問題。然而,現時生活成本高昂,女性教育水平提高,不論男女都要出來工作以維持家庭生活水平。如何支援雙職家庭生育,應成為政府之後多加努力的方向。從增加育嬰服務,到改善婦女就職環境,鼓勵家庭友善政策,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尤其在增加產假後,不少僱主可能因為擔心婦女懷孕導致人手短缺問題,而避免聘請年輕女性。政府應參考其他國家的政策,多加關注就業平等的問題。
一個地區的生產力來自於其生育率,如果生育率不斷下降,人口老化問題加劇,最終社會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正如日本現時所面對的困境。近年香港的生育率屢創新低,平均每位女性只生育1.2名孩童,預計在未來幾十年,每四位香港人便有一名長者,到時候社會根本難以負擔。要未雨綢繆,政府必須及早完善婦女政策,積極鼓勵生育。增加產假作為第一步,但絕不是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