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中國一週要聞
習近平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為期4天的廣東之行中,選擇在深圳參觀「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時,相當正式地傳遞出中國的態度:「再一次來到深圳,再次來到廣東,我們就是要在這裡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習近平肯定了廣東四十年來的成就,並提出四個方面要求:一是深化改革開放;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三是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四是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而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習近平僅說了一句話:「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令期待「習版南巡講話」的眾媒體有些失望。
隨著26日中國官媒《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把改革開放旗幟舉得更高》見報,宣告習近平南巡所要傳達的信息完整發佈。
《聯合早報》的觀點較有代表性,習近平此次南下廣東和前不久北上考察東北,可視為「正常工作性活動」,是在為四中全會和下一步亮出更大改革舉措做鋪墊準備。或許除了四中全會,還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週年紀念活動,都是發表「突破性理論闡述和重大政策宣示」更好的時機。
安倍訪華或啟中日關係「新階段」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5日至27日訪華,習近平、李克強分別與其會談。
習近平指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當前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重現積極勢頭。這值得雙方共同珍惜。
安倍表示,希望通過此訪,雙方能夠開啟化競爭為協調的日中關係新時代。「一帶一路」是有潛力的構想,日方願同中方在廣泛領域加強合作,包括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
據報道,在26日的第一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上,雙方共簽署52項合作協議。安倍還專程到北京大學與學生交談。
25日,安倍在出發前發推特表示,希望日中兩國關係能「邁上新台階」。日本媒體還透露,安倍此行將與中國領導人積極探討簽署第五份友好政治文件。
中日建交來,共簽署了四份友好政治文件:中日聯合聲明(即中日建交公報1972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中日聯合宣言(1998年)、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2008年)。
安倍此次訪華的重要事由就是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而2008年的聯合聲明則正是安倍任首相期間促成的。
外界關注到,安倍出發前一天,日方宣佈將停止持續了近40年的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事實上,近10年來該援助已經停止了對華新貸款項目,而僅提供每年約1億日元的技術、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因此,正式宣佈停止ODA的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現實意義。
分析認為,ODA的基本定義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支援,日方停止援助,某種程度上顯示了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後,日本用了8年時間終於開始正視如何與崛起的經濟大國、亞洲近鄰打交道。而這正是「新階段」的基礎。
另外一個細節是,安倍本次訪華,日方建議時間是11月23日,而中方則表示這不是一個「雙方都合適」的時間。當天,是習近平在廣東視察的第二天,他親自宣佈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標誌性項目港珠澳大橋開通。而日方原先希望在訪華行程中到訪廣東的提議也未被安排。
中日關係繞不開歷史問題和領土爭議。但面對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壓力,以及對於亞洲未來的共同關切,中日之間彼此靠近更符合兩國利益。從今年5月李克強訪日受到的禮遇,以及安倍此次訪華隨行的500人規模的經貿團來看,這種靠近不但已經開始,而且即將展現積極成效。
2017年底開始,日本官方多次表態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經貿界更是對參與具體項目表現出極大興趣。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如能參與進來,對外交而言將會是重大勝利。
中日關係的現狀中,還需要注意的是近日發佈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報告:2012年領土爭議爆發以來,中國國民對日本國民的好感度從2013年的5.2%大幅上升到42.5%,而負面印象則從92.8%下降至56.1%;但日本國民對中國國民好感度仍維持在10%左右,持負面印象的佔了九成。
這顯示日本民意似乎尚未達到可堪支持「新台階」的程度。或許正如上海東方網評論所稱:安倍本次訪華只能是「修復性」的。
美國軍艦「例行通過」台灣海峽並非偶然
(圖為北京召開的第八屆香山論壇會場)
10月22日,美國導彈驅逐艦柯蒂斯-威爾伯號和導彈巡洋艦安替塔姆號駛過台灣海峽。中國軍艦在安全距離全程跟隨。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在次日的例行發佈會上表示,「中方密切關注並全程掌握美國軍艦過航台灣海峽的情況,已就此向美方表達了關切」;同時重申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官媒《環球日報》第一時間發表的評論措辭為希望華盛頓「想清楚」是否做好承擔「搞過頭」後果的準備;相較之下外交部的表述則理性克制。
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防長魏鳳和25日在參加北京舉行的第八屆香山論壇時說:「反復在這個問題上挑戰中國的底線非常危險。如果有任何人想要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會採取堅決的行動,我們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據中國媒體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在香山論壇也談到,有的國家在台灣問題上采取了一系列錯誤做法,損害台海和平穩定,也威脅著地區和平安寧,我們對此堅決反對。我們將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和7月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同樣,這次仍是台灣當局率先發佈消息。分析認為美軍行動未必有著為台灣當局「撐腰」的意味,但應該是默認台灣方面「借勢」。而美國國防部對此次行動的表述為「例行通過」。
特朗普政府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並不斷升級以來,不少評論均指出,美方必將在台灣、南海問題上製造壓力,脅迫中方讓步。以此推測,未來相當時期內,這種「例行通過」或「自由航行」的戲碼,將和中方的「全程跟隨」成為南海、台海的一種常態。
然而,中國和東盟國家22日起正式開始「海上聯演-2018」。這是中國第一次與東盟進行海上聯合演習。雖然演習定義由「軍演」變更為「海洋演習」,但仍是對「孤立中國」企圖的破局。有觀點認為,美國軍艦選擇22日「搞事」,其實並非偶然。
王岐山哭牆塞紙條意味深長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本週訪問以色列,並於24日簽署了有關科技合作的協議。但王岐山訪問的標誌性畫面,是他往「哭牆」塞了一張寫著「和平」祈願的紙條。多家以色列媒體進行了密集的追蹤報道。
中以關係歷來相當敏感。面對巴以衝突,中國通常是譴責以色列的;此外中方恐怕也不想給美國造成「手伸得太長」的誤解。中國官方媒體對王岐山訪問的低調報道,或許能部分折射這一心態。
與之類似的,是以色列亦顧忌美國盟友的感受。如以色列《國土報》就認為,內塔尼亞胡與中國走得過近,僅僅為了吸引中國投資而忽略了可能與美國關係疏遠。
上一次訪問以色列的中國領導人是江澤民。法新社認為,18年後再有副主席級別的中國領導人訪以,反映出兩國經貿聯繫的不斷走近。
有分析認為,美國在敘利亞內戰中面臨失勢風險,以色列未雨綢繆,接近中國,並非不明智的選擇。
習近平主張不要從「文明衝突論」的視角看待不同文明。前不久中國與梵蒂岡教廷改善關係,這次王岐山在哭牆前的表現,似可視為現實詮釋。
澳門中聯辦主任鄭曉松因抑鬱症自殺
10月20日,澳門中聯辦主任鄭曉松墜樓身亡。中國官方通報中稱鄭自殺是因患抑鬱症。
澳門司法警察局22日公佈調查結果,指死因無可疑。
媒體採訪相關人士獲悉,鄭曉松死前未有異常。觀察人士認為事件對籌備23日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及大灣區合作計劃不會有影響。
10月28日,官方發佈的訃告中稱鄭「身患疾病依然忘我工作,為『一國兩制』事業做出積極貢獻」,並且肯定其工作中「勇於擔當,清正廉潔」。應該說,這是對此前有關鄭曉松各種負面傳言的明確回應。
媒體報道指出,僅據公開報道,2018年內中國官員墜樓事件至少有7起,均為地市級層面;而自殺官員死因被認定為抑鬱症的並不少見。
《思考香港》評論認為,港澳中聯辦各級官員中,不少被迫要與家人長期分隔兩地、且工作壓力大。當下對這些駐外人員 僅要求無私奉獻已不夠,亦應從人文關懷角度進行人性化管理。
外媒烏龍瑞銀限制員工赴華傳聞
路透社10月22日報道稱,有消息人士透露,包括瑞銀、花旗、渣打等多家銀行私下要求員工推遲或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計劃。報道還稱瑞銀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客戶經理在北京出差時被滯留。
22日有記者在外交部例行發佈會上詢問此事,發言人華春瑩乾脆利落地回答「去問瑞銀」。
23日,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報道,瑞銀表示並未發出這樣的通告,其在北京的員工並未被沒收護照,亦可自由活動;並且已經給路透社發去聲明:「瑞銀希望證實,我們允許所有員工自由出入中國,我們在中國的業務也一切如常。」
香港《信報》26日報道稱,瑞銀行政總裁安恩傑確認,中國當局要求一名瑞銀員工推遲離開北京,但此事於瑞銀及該員工本人無關。
中國「敏感人物」海外財產話題是不少媒體反覆炒作的熱點。此前還曾有網民偽造的華春瑩發言被誤報的烏龍事件,網上更有關於中國官員財產公示的討論再度泛起微瀾。
本次路透社報道遭瑞銀「拆臺」,但瑞銀員工在京未返回新加坡確係事實。瑞銀在華業務難脫協助「資本外逃」猜疑,此前曾有媒體猜測中方對協助中國人將財產向境外轉移的金融機構有所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