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港大調整計分方法意味著什麼?

2018-11-14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edu1.jpg

香港大學近日宣布將於2019/2020學年調整文憑試各級所對應的分數,同學在文憑試獲5級成績的科目可額外加0.5分,獲5*成績可獲額外加1分,而5**者則獲加1.5分。這次調整相較過往,更具突破性。港大指出,這是因為考慮到一些優秀學生,可能在少數的一兩科,相對未如其強項般突出,又或是在考試中一時「失手」,未能取得最理想成績。入學計分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備試部署和聯招排位,亦影響學校收生的質素,究竟這次計分方法的調整對於莘莘學子以及社會有什麼影響呢?

選修科成重點 主科地位不保

其實自從新學制文憑試推出以來,各間大學的聯招入學計分方法幾乎每年都會作出微調。香港中文大學早兩年起,入學計分增加多一個選修科目,變成計算4個核心科目+2個選修科(4C+2X)。香港大學則於去年將許多「神科」的計算方法亦改為計算成績最好的6科(Best 6),讓學生可以避開失手科目。不少其他大學,亦設立大同小異的豁免酌情機制,即使學生不達3322入讀大學的最低標準,若在其他科目表演出色,仍有機會入讀大學。

調整雖然各異,但調整方向都相當一致,一律增加了選修課的重要性,而降低了中英數通四科主科的決定性因素。假設有兩名學生均修讀2個選修科,一名能力相對平均,各科全取4。而另一名學生中英文較為遜色只取3,數學則較為出色取5*,其餘各科均取4。在以往的計算方法下,兩名學生之分數理應一樣,但在新的計算方法下,第一位學生的最佳六科分數為24,而第二位學生的分數則為25,即時獲得明顯優勢。

在文憑試推出初時,基本上所有學科都必然會計算所有主科的分數。學校老師往往建議能力稍遜的學生只選修1-2個選修科,以便能夠集中精力備戰主科。然而,在經過多年的入學計算方法調整後,允許學生主科失手的空間越來越大,選修科獲得優異成績的優勢則越來越明顯。而一般而言,選修課比起主科更容易掌握,而且成績較為容易預測,老師和學生自然會更側重於較為拿手的科目,而策略性放棄部分主科。

社會需要專才 抑或通才?

文憑試將中英數通定位核心科目,即教育局認為這是學生投入社會的基本能力,人人都應該掌握,不應過於偏科。然而,在大學一連串調整下,一切似乎又回到原本的模樣,專才仍然較通才優勝。

對於大學而言,個別科目的專才當然更為吸引,因為無論做研究,出論文只需要學生精通某一單一範疇便可。然而,對於現今社會發展而言,我們需要專才,各行各業亦非常需要擁有跨領域能力的人才。既能夠理解科學的理論和知識,亦能有相當的表達能力讓外人明白當中的邏輯。既能夠創作藝術,亦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處理行政工作。要有人文關懷,書寫的能力,亦要有嚴謹的邏輯思維。

某些專業的入學計分的確應更側重於相關的學科,但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大學應按各學科需要調整計分方法,讓通才和專才一樣獲得平均的入學機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