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宇:試探衝突緩和 中美新常態

2018-12-04
方新宇
國際關係分析員
 
AAA

flag1.jpg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G20峰會期間達成「停火協定」,暫停徵新關稅90天,以便雙方官員繼續談判。然而,即便兩國在貿易戰方面釋出了一些積極信息,恐怕亦難以消除雙方之間因為結構性因素而產生的戰略互疑。

兩國或將進入一個「試探——衝突——緩和」的周期性常態。

貿易矛盾根源 深層大國競爭

中美貿易交鋒大半年,盡管談判在斷斷續續地進行,但至今無法達成一些雙方都滿意的方案,這主要受制於兩大因素:

第一,貿易衝突只是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一個表象,若無法在深層次的戰略問題上達成諒解,貿易矛盾將難以根治;

第二,兩國在各自實力和可承受代價的評估上有差距,增加了誤判的風險和談判的難度。

事實上,不少觀察家已相繼指出,自從去年十九大之後,華府政策圈對中國態度發生了根本的逆轉,實施了30年的接觸政策(engagement policy)走到了盡頭,換來的是強硬的全方位競爭。無論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演說,還是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哈得遜研究所(The Hudson Institute)的演說,均不約而同將貿易問題與安全問題相提並論,可見中美貿易矛盾的根源,除了貿易逆差與市場准入,還混入了更深層的大國競爭因素。

難摸對方底牌 增加博弈成本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瑞特納(Ely Ratner)上月底在《外交事務》撰文,直指中美之間不可能出現各退一步的大交易結局,原因是中國已錯過了避免衝突的最後機會,而習近平對中國崛起的願景,與美國對未來亞洲以至世界秩序的想像,兩者沒有任何重疊。

華府的鷹派力量,不單助長了美國國內的「麥卡錫主義」,導致保爾森(Henry Paulson)等全球派精英擔心被指不愛國而噤聲,亦引起了中國民族主義和強硬派的反彈,擔心北京的讓步會鼓勵華盛頓得寸進尺的貪婪,損害中國的長遠發展利益,因此寧願自力更生,也不應向美國屈服。

此種聲音反過來亦進一步被美國的鷹派力量所利用,形成中美鷹派互相強化的循環,增加了兩國政府妥協的難度。

除了戰略競爭加劇的深層原因之外,中美談判的難題,在於雙方都無法看清對方的底牌,增加了博弈的成本。

這次貿易談判,是中美自中國入世以來最大的一次雙邊談判。然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已躍升至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國貿易上的高度依賴,造成了經濟上的「互相保證毁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這讓雙方在計算貿易戰成本時更為複雜,容易高估了對方願意妥協的動機,並低估了對方造成痛苦的能力。

特朗普試底綫策略 恐外溢風險

早前中國副總理劉鶴與美國達成口頭協議,但突然被特朗普否決,很可能反映這位生意人總統對談判的期望發生了轉變——既然中方那麼快就答應,也就是遠未觸及底綫,為了試探北京的底綫,華盛頓將施以更大的壓力,以便收獲最多的紅利。

更令人憂慮的是,特朗普的這種談判策略,以及測試底綫的行為,可能會產生外溢風險:一旦無法由經濟手段迫使中國屈服,華府將可能動用包括軍事外交等非對稱的回應方式(asymmetric response),對中國進行旁敲側擊,例如派出高層官員甚至軍艦到訪台灣,與台灣展開聯合海上搜救演習,又或聯繫日本、印度、澳洲等國家在南海進行「自由航行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 FONOP)等等,以邊緣政策(brinkmanship)測試北京的底綫,並提升美國的談判槓桿。

當然,非對稱的回應方式亦不是美國的專利,假如北京判斷華府是鐵了心孤立中國,反制措施亦可能會包括安全外交等範疇,例如會否改變現行的朝鮮政策,又或加強在東海和南海部署反艦導彈,甚至進一步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 ADIZ)等等。那麼,貿易爭議就會擴散至其他領域,形成全面對抗的真冷戰。

設危機管理 免誤判陷真冷戰

回顧上世紀的美蘇冷戰,兩國亦曾因為誤判,陷入危險的安全困境之中,直至經歷古巴導彈危機,在核戰的邊緣認清各自的實力和局限,才打開了大交易的契機,促成了美蘇熱綫的建立,以及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的啟動。

吸收了這些深刻的歷史教訓之後,相信中美兩國的外交官,應該有足夠的智慧管控分歧,避免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再次發生。

事實上,從最近中美第二輪外交安全對話釋放的信息看來,兩國之間的軍事聯繫仍然是相對緊密的,而且雙方都有意願建立危機管理機制,以防止海上的一些擦槍走火升級為嚴重衝突,對雙邊關係造成實質損害。

加上兩國都是核子俱樂部的成員,大規模戰爭的風險仍然是相對低的。不過,隨着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兩國在各領域短兵相接的機會將會變得日益頻繁,「試探——衝突——緩和」的周期將會縮短,成為中美競爭的新常態。

 

(作者為香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曾任職傳媒及智庫,主力關注中國外交,中美關係,以及亞太安全問題。)

文章原刊登於《經濟日報》2018年12月4日,獲作者同意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