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過渡性房屋 為基層市民提供多個選擇
馬灣舊村(橙新聞圖片)
公屋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衝上5.3年,土地專責小組即將向特首提交報告,不少團體都希望政府能夠收回高球場,發展棕地等。但這些都算是較為中長期解決香港房屋供應問題的方案。對於如何能夠短期解決房屋問題和提供合適的居住環境給基層市民,坊間有不少方案,政府不妨探討是否可行,可以動員資源和部門去研究。舉例說,理工大學的社會創新設計院就倡議了幾個可以用作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的地方,他們預期總共差不多可以提供近千個單位。
理大這個計劃頗為創新,原來邀請了不少專業人士,如建築師、測量師和工程師參與其中。過渡性房屋一直都有,但政府並未有完全納入長遠房屋政策中。觀乎近年市民對公屋和居屋的熱烈渴求,以至輪候人數甚多,過渡性房屋其實是突破傳統二元分法的可取方案。今次理工大學看中了五個地段,包括赤柱小學校舍、深水埗欽州街地段、茶果嶺校舍、薄扶林舊牛奶公司職員宿舍以及馬灣舊村。這些地段確是閒置了一段時間。這些地段鄰近已發展的地區,也有基本的基建、在這些地方只要用上合適的貨櫃、對校舍進行改建,以及翻新現有的舊建築,就可以很快提供過渡性房屋給市民。
舉例說,赤柱的選址中,參考了不少外國經驗,課室可以改裝成住房,操場可以搭建臨時房屋,而校舍一些角落可以給居民自由發揮創意,善用空間。而馬灣的情況,則可以結合它的特色,混合發展為適合年輕人和老年人一起生活的地方。深水埗靠近市區,用地也相對容易發展,可以很快地使用三層組合屋,帶來近二百個單位。
如果政府適切地與發展商、業權持有人討論,一同發展閒置土地,最受惠的必然是有住屋需要的市民。而整個批核過程應該不繁複,如果找到合適的營辦商,預料政府用上幾個月批核,明年就能籌備和開展項目。政府善用土地,主動提供資源,尋找合適的夥伴和非政府組織參與改建,絕對是德政。最理想的方法,確是像社聯代表形容,先成立社會房屋基金,然後找出機構去籌組項目,參與改建及組織專業的義工隊參與。這樣官商民學合作,既可分擔了成本,也能找到好的經營者去合作,最重要的是善用了土地資源,為有需要的市民帶來新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