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香港應否輸入外勞建屋?
最近政府扶貧委員會公布了貧窮人口數字,達到137萬多人,即使有了政府津貼、生果金等等,還是有超過一百萬個貧窮戶。面對不停新增的貧窮問題,關鍵在於人口老齡化加劇,青年就業率上升等的因素,而當中引伸的社會問題就是房屋。不論是老人退休後無依無靠,也沒有足夠的儲蓄,還是年輕人收入不足買不起居屋和私樓,而又排不到公屋。結果是他們都要用昂貴的租金逼在劏房中,生活狀況非常困難。作為專業人士,我們經常以中立客觀的處事方法解決問題,要處理和解決香港貧窮問題,住屋和民怨,政府也能夠加快建屋步伐,而其中輸入外勞就是最有效的辦法。
議政團體107動力早前委託了港大進行民調,在受訪的500多人當中,超過六成認為居屋抽籤程序,應該轉變為公屋的輪候制度。這樣不但可以讓申請者掌握等候時間,也可以按著需要分配單位。另外也有66%贊成政府透過「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資助房屋。但他們當中,卻有—半人表示不想引入外勞參與。顯然他們不太熟悉就業市場的運作。
看看現時市面上,洗碗工隨時可賺15,000以上,有些酒店、餐廳更是打出18,000元的招聘,也請不到人。在地盤工作,現時只要能捱苦,月入兩萬以上絕不是問題。反之,似乎是普遍成長背景是中產,但擁抱左翼想法的議政人士,總是覺得要全面保護本地人的就業而拒絕外來人口從事個別行業,無疑是非常陋窄的想法。
觀乎新加坡,生育率跟香港一樣偏低,有近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是外勞。很多時候在下班時間,會看見一大批外勞前往西部,因為那裡有特定的社區讓他們居住。新加坡人多數從事金融、科技和工業,低技術人員多依賴鄰國以及尼泊爾人。但是全賴這些外地人口,解決了勞工短缺的問題,也擴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不然絕對不能夠應付近年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所以政府應該適時檢討中低技術行業,特別是建屋工人的簽證和工作計劃。如果先由政府和房協率先推出先導計劃,在個別住宅項目聘請外地勞工,不但能加快建屋,也能同時解決了部分問題,讓香港市民能早日上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