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建制派新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成正比
近年網絡媒體如雨後春筍冒起,迅速成為傳媒行業一股新興的勢力。惟哪些新媒體真正有影響力卻是眾說紛紜。因之故,在業界頗有江湖地位的中新社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於農曆新年前夕聯合公佈的「2018年第四季度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排名榜」,也引起了許多行家關注。但細看之下,這一項調查的排名結果卻難以令人信服。
比方說,在港澳台地區新媒體影響力前二十名的華文傳媒中,台灣媒體竟然佔據了前三位,似乎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而撇除這一點不論,單以香港地區的排名來看,建制派媒體《大公報》的排名比其他媒體如《香港01》還要高,也很難獲得大部分港人的認同。
正如筆者早前在本網撰文所說,2014年佔中之後,北京開始大規模加強對香港媒體的控制,尤其是在新媒體領域積極布局,努力拓展和經營網站、APP、微信、微博、Facebook及Twitter等,通過社交媒體的各種渠道成功發放了大量有利建制派的資訊。
按照一般人的思路,物質可以構成權力,權力又能夠衍生出影響力。既然北京當局向本港傳媒行業投入大量資源,大大強化傳播力,最終也必能發揮巨大的輿論影響力。但我以為這個想法過於簡單化,混淆了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分別。
理論上來說,影響力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接觸時,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傳播力則是指媒體力爭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它可以通過大量資源的投放和組織而獲取。譬如,由於「like數」多寡被視為支持度的指標,建制派新媒體往往在社交媒體大撒銀彈增加「like數」而擴大傳播覆蓋面,網上「賣like」行業亦應運而生。
簡單而言,傳播力是影響力的基礎,但不意味著可以直接轉化成為影響力。它還需要媒體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才能得到受眾的認可。
本港建制派因為資源豐富,近年加大在新媒體的滲透,不斷地提供各式各樣的信息,傳播效果良好。然而,一些建制派新媒體立場太鮮明,公信力大減,很多時候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不受網民歡迎。結果,建制派新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並不成正比,一邊廂投入資源購買大量的廣告投放,另一邊廂卻無法換來相應的影響力如選票。
所以說,上述所謂的新媒體「影響力」排名榜,充其量只能反映出各媒體在新媒體平台開展業務的傳播範圍,並不必然反映各媒體的整體實力。其改名為新媒體「傳播力」排名榜似乎更為貼切。上榜的建制派媒體若以該調查的排名結果沾沾自喜,未免是自我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