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圍堵華為升級中

2019-02-15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hw.jpg

華人新年的前一周,中國副總理劉鶴1月28日飛抵華盛頓為化解中美貿易戰做關鍵努力。迎接他的是美國司法部宣布以23條刑事罪名起訴華為、其兩家子公司和首席財務官孟晚舟。

在那輪舉世關注的貿易磋商後,中美雙方都釋放談判取得進展的正面信息,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宣布將在短期內與他的「朋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以進一步磋商。這些積極的信號刺激了外界對貿易戰和平收場的期望,但美國圍堵中國華為也絲毫沒有手軟,反而愈演愈烈。

也是在美國司法部以「23條」刑事罪起訴華為的前後,美國國務院官員遊走於德、法等歐洲國家首都,並會見歐委會和北約國家官員,施壓其歐洲盟友將華為阻絕在5G網絡之外。有不具名的美國官員並對彭博社稱,如果盟友無視警告,美國可能採取行動做出回應。

學界有識之士早已指出,中美貿易戰的背後是科技戰,在5G網絡建設這個具體課題上,雙方准軍備戰的本質更一覽無遺。5G的意義遠不止於網速提升,5G加上人工智能將構成現代生活和全球貿易的骨幹,連接世界各個智慧城市,而控制網絡者還能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更改、複製數據或改變數據傳輸的路由。如果用戲劇化語言表達,那就是得5G者得天下。

美國一向擔心,中國在5G網絡中插入「後門」,竊取外國情報和進行網絡攻擊。不過,美國拿不出證據證明這一點,這讓人質疑美國只因在5G領域技不如人,就祭出非市場的手段打壓華為,所謂的網絡安全不過是個借口。

美國聲聲警告的「華為威脅」究竟是真實存在,抑或只是想像?《紐約時報》不久前提出「新的紅色恐慌」(Red Scare),拋出這個問題。報道引述美國官員說,在中國企業製造的設備和軟件中尋找「後門」是錯誤的,尋找特定高管與中國政府之間的聯繫也是錯誤的,真正須要關注的是中國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界線正在消失,中國政府可以要求企業配合國家的情報工作需要,這才是關鍵。

言下之意,美國無須提出證據,只要證明中國企業可以被國家利用來竊取情報,就是封殺華為的充分理由。這個邏輯看起來有些強詞奪理,不過考慮到國家信息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美國有疑慮也不無理由,雖然其手段引人非議。

由此觀之,過去一年來中美摩擦所包含的幾個層面都十分清楚:第一層是貿易嚴重失衡;其次是科技戰與規則之爭,這包含了大國競賽,以及中國被指竊取美國知識產權、不守規則與不公平競爭的爭議。而導致中美經貿摩擦往新冷戰的危險方向發展,根源是美國對中國制度性懷疑。美國的批評者認為,像華為這樣的中國大型企業根本不能視為民企,而是國家利益的延伸,用政治學的話語稱,中國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同情中國的學者並不認同這個名詞,雖然他們多數也同意,中國國家干預經濟的力度確實在增大,這與領導人的風格有關,但更與中國國家能量實際增長和長期歷史規律有關。事實上,早在2006年左右,中國就從國家層面提出了大型產業振興計劃;而政治歷史學的視角則說明,從古至今,中國絕大多數時候都同時存在三層資本結構:最頂層的國家資本、最底層的民間自由資本,以及國家與民間界限模糊的中間層。

上述中國「制內市場」(market in state)格局,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最新著作的主題。鄭教授本人也在不同場合講過,中國走不了西方的道路,中國是「越來越像它自己」。

這個「越來越像自己」的中國,正與世界頭號大國美國發生激烈碰撞。不可否認,中國國內三層資本出現了失衡,民間資本面臨被邊緣化,這是有待平衡的地方。而在國際上,佔據主導地位多年的美國,眼見古代那個能量巨大、包含大量國有經濟成分的東方大國回歸,其疑慮更可想而知。何況,尊重知識產權、決策程序透明,以及法治早已成為世界普遍主流價值,中國如果希望更平順地對外拓展影響力,在這些方面的提升有必要快馬加鞭。

眼下,中美貿易戰「停火期」只剩三星期,一般認為加時談判的可能性最大。不過,即使此輪貿易戰稍停,中西方的矛盾態勢也不會根本改變。中美競賽的下一個風向標,聚焦在華為的命運上——美國能否拉攏足夠盟友拉起新「科技鐵幕」,其結果將書寫世界格局。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