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隆:香港「被規劃」是政治語言包裝的偽命題

2019-02-20
吳志隆
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
 
AAA

DEMO1.jpg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件正式出台,香港社會各界反應普遍正面,但仍有反對聲音表達了「被規劃」的憂慮。行政長官林政月娥急急回應,重申港府參與整體規劃,並無「被規劃」之說,但這或者不足以對公眾釋疑,港府應更直接指出,「被規劃」是政治語言包裝的偽命題,不但顯示出對國家的不信任,也顯示出對香港本身實力的不瞭解、不自信。

從媒體可見,「被規劃」的言論主要來自民主黨、公民黨等政客。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向媒體說,在大灣區發展中,大陸城市是以「競爭」出現,香港則是以「配合」的角度去服務其他城市,「甘願成為大陸其他城市的配角」,並由此推論,「最終只會令香港失去龍頭地位,被鄰近地區迎頭趕上,最終淪為大陸二、三線城市」。

筆者需指出,胡用「競爭與配合論」觀點來論證「被規劃」,雖侃侃而論,實則經不起推敲。香港與鄰近城市之間,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競爭」或「配合」關係,比如香港與深圳,在貨櫃航運方面早已競爭多年,但在高等教育、科研發展方面也一直同時存在合作。胡先生如何看出其他城市是來「競爭」而香港卻是傻傻地去「配合」?除非他戴上了政治的有色眼鏡!

此外,在一個涉及多個城市的區域性發展策略上,自然要城市之間互相分工,各司其職。如同足球場上,前鋒、後衛、守門員,各有其份,你怎能說前鋒比守門員更重要?誰能成為球場英雄,關鍵還是在個人的技術與能力。筆者需指出,這種競爭與合作同時存在的關係,不因這個大灣區規劃而改變,但大灣區的發展綱領如同一場球賽的比賽策略,說明城市之間的分工,這種分工是根據每個城市的特點與專長,目的是推動城市之間互相配合,各展所長,爭取「1+1大於2」的效果。

公民黨黨魁楊岳橋的說法也沒有「交足戲」,楊的說法是典型的「反對派」說法,為反對政府與建制推行的方案,所以表示反對,理由是缺乏透明,影響「一國兩制」云云……之所以說楊議員沒有「交足戲」,那是因為他對基本的事件背景欠缺了解(或者有意避而不談)。2018年國務院成立中央決策組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用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小組成員包括港澳兩位行政長官,還包括國務院港澳辦主任、港澳兩中聯辦主任及其他相關部委主要負責人,怎能說香港沒有參與,港人的聲音沒有被考慮?

至於香港將如何參與大灣區計劃,林鄭月娥2018年10月在她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宣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提出整體工作計劃向公眾宣示,並由此聆聽公眾意見,「不透明」之說從何而來?

所幸的是,從今天香港社會的輿論所見,支持的聲音遠大於「胡楊之說」,說明整體香港社會仍是樂觀、理智地迎接大灣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香港社會現階段應該做的,是深入了解綱要的內容,並打破社會的心理框框,與周邊城市強化合作關係,才能解決香港本身面臨發展瓶頸的問題。中央肯定香港的法治優勢,計劃把香港建設成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這將為香港相關行業帶來極大發展空間,但除此以外的香港社會該何去何從?這才是港府應該傷腦筋的地方。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