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諺:大灣區規劃重構城鄉夢

2019-02-20
夏仁諺
學研社成員
 
AAA

GAO1.jpg

二月十八日,國務院出台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共十一章,夏仁諺花了近一天時間細讀。《綱要》基本上回應了港區人大代表的多項訴求,包括允許香港科研機構申請內地科研項目計劃、完善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緊急醫療聯動機制、推動降低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提高回鄉證使用便利的水平等等。

除此之外,《綱要》亦為大灣區在國際層面上的位置定調,但這類較高遠的佈局,香港人普遍不關心,夏仁諺就不多講了。基本上,《綱要》正視了香港產業單一化問題難以解決的事實,對於香港「再工業化」方案,只說「探索」,但卻明確肯定了香港在金融、貿易、物流、國際花對外窗口、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等等的地位。對於未能適應香港貧富懸殊生活、擇業受到限制的香港居民,《綱要》提供的解決辦法,就是進一步便利港人自由在大灣區內各市生活、就學和就業。只有在科研這一方面,《綱要》提及了較具體的對香港建設方案。假如成事,香港未來的產業支柱或可在金融、貿易以外多添上科研一項。

總體而言,大灣區規劃的意思,就是不再把灣區內九市二特區視為分割的碎片,而把它們組合成為一個巨型的灣區大城市,就像日本東京灣區、美國西岸的舊金山灣區和美國東岸的紐約灣區一樣。

其實,一個大城市,其發展過程,必然是由中心地帶向外輻射,把周邊小城鎮併入大都會之內。然而香港是個海港,東西南三面環海,北止於深圳河,其進一步的發展方法,除了填海,就是與其他城鎮協同發展。目前,香港很多社會問題,其根源是坐困愁城,因為發展空間不足,導致人口飽和,失去了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全部人口不論貧富,都被逼在同一個物價高企的市區生活,沒有了容許撤退的鄉鎮地帶。

夏仁諺記得,小時候坐火車返粉嶺圍村,大人告訴我這是返鄉下,當時由圍村徒步到聯和墟,所經之路都是稻田。現在的粉嶺已全然城鎮化,農田全部變成商舖和住宅,只剩村子仍然保留少許僅餘的鄉村風貌。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相信只有夏仁諺這類老餅,才能較明確意識到自己失去的是甚麼。當荃灣、沙田、上水、西貢陸續變成市區,受不了城市生活的時候,我們還有哪兒可退呢?

夏仁諺認為,大灣區規劃對港人最大的意義,是在同城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減少兩地人口流動的限制,恢復一個有城有鄉的生活環境,讓港人重新獲得往鄉郊撤退的選擇權。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中,數不清的文人士大夫在京城官場和與世無爭的鄉郊之間來回往復,比如蘇東坡被貶至黃州、惠州和海南島,遠離朝廷黨爭,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反而樂得逍遙。陶淵明避世桃園,大半生潛龍勿用。城市是人拼搏發展之地,鄉郊是退隱避世或回復簡樸生活之地。一個社會,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有鄉有城,可以休息,可以尋夢,這才合理。

《綱要》八章提及支持港澳企業在珠三角九市興辦養老事業,推進醫養合一,將來有助紓緩近來爭議不斷的香港公共醫療問題。香港公共醫療壓力爆煲,與其找新移民當代罪羔羊,還不如做好灣區規劃,當老弱病人都離開了香港,香港公立醫院系統的醫生護士就樂得清靜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