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妻。影評】李美:影后搶盡風頭 電影不外如是

2019-02-25
 
AAA

 《仁妻》的最大賣點,無疑是飾演主角的格蘭高絲Glenn Close,橫掃了各大小頒獎禮的最佳女主角大獎,迄今擸取獎座超過十個,當中包括金球獎——儘管她在奧斯卡大熱倒灶了。可惜的是,這位影后縱然搶盡風頭,卻無助挽救電影的整體質素--筆者只會給予本片3星的「不妨入場」評價。

相關文章-
【說不出口的遊戲。影評】李美:真人真事!有血有淚!來讓一切說得出口!
【陰風陣陣。影評】李美:拍法、劇本皆青出於藍 重拍恐怖片示範作 

MF_The_Wife_09116_Cs8_0186copy_1548845473.jpg


《仁妻》的造神味道無疑太過著跡、太過濃烈、太過刺鼻,一切彷彿就為了將格蘭高絲推上影后寶座。電影宣傳引述《Rolling Stone》影評表示:「視線離不開格蘭高絲!」但更準確言,乃是鏡頭由始至終,都在捕捉著格蘭高絲,都以她作為畫面的中央及焦點;甚至乎,所有有她在場的場口,幾乎每當其他角色講完對白,就會緊接交代她的反應,剪接套路很大程度是「A→格蘭高絲→B→格蘭高絲→A→格蘭高絲→C→格蘭高絲......」故此,所謂「離不開」實質為「不能離開」!相關狀況,就連電影預告片亦然。不禁要問:有必要嗎?

MF_The_Wife_040216_Cs25_0829_1548845471.jpg

不過,本片的最大致命傷,還在於人物塑造太過面譜化、故事發展亦無大驚喜可言。一眾角色從第一次入鏡開始,大家已不難預想到其定位;隨著劇情推進,大家也不難預想到其後續。當然,電影涉及重大「扭橋」,理論上可帶來震撼;不過,所謂「扭橋」反正是「一條路走」,一切都藉早段鋪排成為預想之內,對角色發展亦未起到太大變化,更有甚者,乃本片的預告及官方簡介等,居然還相當程度地將「扭橋」部分披露人前.....故筆者並不建議大家看本片預告,也在此奉勸大家勿看其他電影的預告,因為今時今日許多預告似乎都不介意「自爆」劇透,以至好像只有筆者十分介意一般!再講,戲中好些劇情,也予人莫名其妙之感,「無巧不成戲」的程度極高。

MF_The_Wife_161116_Cs13_0368_1548845472.jpg

最後,連帶電影的言志部分,同樣也落於俗套,服膺於當前荷李活的大潮流。的確,以為戲中所謂「仁妻」是談「每位成功男士背後,都有一位賢內助」,不是很天真就是很傻--走筆至此,熟悉荷李活的心水清者,肯定不難猜中本片主題。的確,由人事鋪排到言志說教,電影都沒令人感到意外。

MF_TheWife_071116_cs6_0170_1548845473.jpg

只能夠說,若無最佳女主角的獎項「加持」,本片僅可以「不過不失」來形容;現在有了「加持」,則到底也僅「不外如是」。在同期高值5星的《邊境奇聞》、4.5星的《說不出口的遊戲》等等面前,《仁妻》絕對是相形見絀,不宜作為大家的入場首選。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電影官方簡介說:「知名作家祖(尊尼芬派斯 飾) 和妻子鍾(格蘭高絲 飾)結婚40餘年,是文壇中的模範夫妻,然而一切由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之始瓦解。一直隱藏才華,為丈夫幕後代筆的鍾,眼見祖理所當然地接受所有榮耀,她再也無法確定自己默默犧牲、躲在背後成就丈夫的一切是否值得......」以上,已將本片內容傾囊「劇透」,包括直至中段才揭開的「代筆」「扭橋」;至於妻子向丈夫攤牌,這一幕壓軸高潮也在上面簡介透露出來。

戲中前半部分的「伏筆」無疑不錯,可惜「回應」段落卻難言高明。在開初收到獲獎電話之後,為何丈夫祖(Joseph的簡稱或暱稱)一而再地不得不感謝妻子鍾(Joan)?及後Joan又為何愈來愈表現抗拒?直至真相揭露之前,這段愛情關係誠具相當吸引力。但當男記者Nathaniel(Christian Slater 飾)咄咄逼人地暗示,Joan是否Joseph的幕後「代筆」時,於此前種種「伏筆」的基礎上,加之格蘭高絲當時一整個「斃傢伙!穿煲了!」的反應--這是故意為之的演繹嗎?筆者搞不懂--到此中段,「代筆」答案幾已呼之欲出,揭穿了前面一切「伏筆」。遺憾的是,電影還插敘一段,講述年輕時的Joan和Joseph緣何開始「代筆」--這種「畫公仔畫出腸」的表達手法,無疑既老土又低手,根本就可完全刪去,或改以其他隱晦方式說明。就似片中僅以三言兩語觸及Joseph的前妻和婚外情,而沒特意安插角色或補充幾幕來交代,豈不是更加高明嗎?況且,Nathaniel與Joan的那一幕「逼供戲」,本已令人十分費解,因為打從飛往瑞典的機艙一幕,電影已像塑造這位男記者是位「奸角」,加上,在兩夫婦下榻酒店之時,Nathaniel在二人後面的表情動作也在告訴觀眾「我是奸的」;換言之,就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公開與某些傳媒不和,為何總統夫人還會接受該些傳媒的專訪?這跟某前特首或某財團某富翁,居然會接受本港某家傳媒專訪一樣奇怪突兀。

在「扭橋」之後,劇情發展已堪稱再沒睇頭可言。反正,就是Joan和Joseph的矛盾注定加深,男記者Nathaniel既勢必繼續挑撥是非,利用又自傲又自卑的「豬」兒子David(Max Irons 飾)固然很順理成章,而於此之上,婚外情的劇情線亦勢令二人矛盾火上加油,其中女攝記Linnea(Karin Franz Körlof 飾)就理所當然地扮演「狐狸精」角色。這裡必須再次吐糟,除Nathaniel明擺著是奸角,David且還由頭「豬」到底,他僅僅聽了Nathaniel的片面之詞就跟父親吵翻,時間點還出現在頒獎典禮的前夕,一切只可謂「搵戲來做」和「無巧不成戲」。另外,Linnea為何會色誘Joseph?或Joseph有何地方吸引Linnea?對於這對「爺孫戀」,電影鋪排亦無說服力可言,一切又是「為婚外情而婚外情」或者「為擴大夫妻矛盾而刻意安插矛盾」。Nathaniel、Linnea、和David的角色定位何其面譜化,相信看畢電影的觀眾都能如電視劇所言「是人是鬼一眼看穿」。

「搵戲來做」的還包括Joan和Joseph在大矛盾後的冰釋前嫌。Joan對Joseph的第一個不滿,是他亂搞男女關係,而上述的Linnea正是觸發點;不過,當兩人收到孫兒誕生的電話,卻竟然瞬間和好,當無事發生過,這種180度轉變已教人嘖嘖稱奇。Joan對Joseph的第二個不滿,亦即電影最大的矛盾,乃是基於「代筆」問題;同樣地,當Joseph突然心臟病發,Joan又再次轉恨為愛,由決意離開這個男人變為深深愛著這個病人......當然,大難當前,實不排除會愛恨逆轉;但問題是,這又會否太過戲劇化了?尤其是,「代筆」操作已歷時超過40年,也就是說,為何40年來一直秉持的「默契」,突然之間又會「後悔當初」?諾貝爾獎的從天而降,確可成為矛盾爆發的契機;但一直甘於當「背後女人」的Joan,過去40年及至得悉獲獎之後,難道就無任何心理準備嗎?她的忽然「爆煲」同樣說服力不足;又或者說,一切只是她自己一手促成。

除了人事之外,言志所涉的女權主義,即是非議文壇重男輕女之類,亦再次出現說服力不足的尷尬。畢竟,世上就無女作家成功出頭嗎?早於1938年已有美國女作家賽珍珠贏過諾貝爾文學獎,近至1993年莫里森也能再次奪得殊榮;再加上,近年最富有的作家,乃是寫下世上最暢銷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JK羅琳,也莫說《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的珍奧斯汀,以及《咆哮山莊》和《簡愛》的勃朗特姊妹等等......凡此種種,豈不都是獨當一面的女作家?當然,不排除美國文壇歧視女性,但要說「女人沒有出頭天」,肯定是誇張過頭、不合時宜。況且,今日之男女矛盾,對比冷戰時期資本主義跟共產主義的矛盾,恐怕是輕如鴻毛;當年,美國電影界的共產主義者,也成功使用「筆名」來避過「獵巫式」打壓了。來到現在,《仁妻》還在文學一事訴諸女權主義,試問這股荷李活女權風氣是否太過了?要談男女崗位互換,變成「女主外,男主內」則無不可。

最後要問的是,Joan真箇是「仁妻」嗎?她的言行符合「仁」的標準嗎?可能是筆者較為嚴格吧,但反過來,也可能是命名者太過隨便,包括不排除很隨便地與時下流行的「人妻」二字「食字」掛鈎......其實,本片英文僅命名為《The Wife》,亦恐怕是太過簡單......說到底,《仁妻》的落於俗套、不外如是,似乎連名字也沒例外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