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香港體育發展的十年挑戰

2019-02-26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SPORT1.jpg

2009年一場東亞運動會,香港足球隊在主場勇奪金牌,全城喝采之餘,喚起了社會對體育發展的關注。

資源集中精英項目 青黃不接嚴重

十年又過去,我們一方面迎來李慧詩在2018年亞運奪冠,但粉嶺高爾夫球場有32公頃土地將被收回發展。在這片彈丸之地,培育出世界級選手殊不簡單,香港體育發展亦應認真檢討其前路。

現時,各項體育項目由政府根據「精英資助評核計劃」進行評審,在諮詢過體育專家、學者等持份者後,政府決定哪些項目合資格獲得精英體育撥款資助。羽毛球、單車、乒乓球及滑浪風帆等項目則屬於「A* 級支援精英體育項目」,運動員在這些項目中表現優秀的話可獲額外資助。

然而,現時運動界面對青黃不接問題,政府應考慮在評審精英項目時加入「青年培訓」一項標準,鼓勵體育項目投放資源培育第二梯隊,達致可持續發展。

全職運動員待遇不佳 家長普遍不鼓勵

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運動員薪酬待遇不穩定,難以吸引年輕一輩入行。中文大學進行了研究,中學生家長在訪問中表示,不會鼓勵課業繁重的子女做運動。即使子女有潛質在參與訓練後成為運動員,家長亦普遍以運動員生涯短暫、難以維生為由,勸喻子女放棄。

以最高水平的「精英甲級」全職運動員為例,每月資助額可獲兩萬多元,但運動員需在亞運取得獎牌、或在奧運取得首八名名次,要求極高,令不少有意投身運動的學生卻步。

近年政府透過「運動員教育及職業發展計劃」、「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等協助退役運動員繼續進修或轉職為教練。中文大學亦在2004年推出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碩士課程,培訓運動醫學專才,令退役運動員能透過其經驗結合知識,循新途徑繼續貢獻香港體育界。

訓練場地不足 可改善學校借場計劃 

運動員個人發展固然重要,達國際標準的場地亦是不可或缺的配套。啟德體育園的主場館可供舉辦各項大型體育賽事,如國際足球及欖球賽,園內公眾運動場和室內體育館亦為田徑、羽毛球等項目提供理想訓練場地。然而,園區預計於2023年才落成,運動員亦反映不時需要與公眾人士「爭場」或共用設施,影響訓練質素。

民政事務局推出「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希望吸引學校開放設施供體育團體租用,但教育界及體育界均反應冷淡。校方擔心向外租借場地的額外營運成本和法律責任,而體育團體亦認為學校設施不及政府場地,但收費則比公營設施更高。

教育局應考慮在暑假邀請公立學校作為試點,並由康文署負責計劃衍生的額外費用,如當值保安、場地保養等,一方面減低對學生影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校借出場地的誘因。從社區層面解決康體設施不足,既能滿足社會需要,提高體育普及化程度,也可為職業運動員提供更多訓練場地。

體育使人更健康,減輕長遠醫療開支負荷,亦能凝聚人心。香港人其實對體育熱情一直不減,香港隊有份參與的國際賽事當然矚目,就連即將舉行的D1中學學界校際田徑比賽,近年亦越受關注。香港體育發展只要規劃得宜,加以扶助,相信我們將見證更多香港運動員踏上頒獎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