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寧:內容原來是有價的

2019-03-04
丘寧
資深傳媒工作者
 
AAA

news1.jpg

正當多家傳媒作出不同程度的裁員之際,早已淪為夕陽行業中的夕陽——收費報紙,近月先後加價,最近加價的是財經報章《信報》及英文報章《南華早報》,今個月起,由10元加到12元,加幅高達兩成。各大報紙的老闆要不是玩「集體自殺」,就是睇穿了香港讀者:原來他們仍然願意花錢在內容上。

今浪報紙加價潮由壹傳媒(282)旗下的《蘋果日報》開始,該報於今年1月1日起,將售價由8元加價至10元,起初其他同行未有跟隨,但過了一陣子,可能發現《蘋果日報》的銷量未有太明顯的跌幅,其他大部分的報紙都陸續加價至10元。事實上,香港上一次主流報紙加價已經是2016年11月的事,當時售價由7元加至8元,加幅14%,遠低於今次的25%。

中學程度的經濟學都教過,價格影響需求,各位老闆豈會不知加價會影響銷量?問題是最終埋單條數賺定蝕。據了解,《蘋果日報》加價後銷量大概下跌一成左右,假設原本日賣10份,加價前每日收80元;加價後每日銷量跌至9份,但收入因加價而反增至90元。上述的估算當然過於簡單,還有很多因素未有計算在內,如印量減少令印刷成本也會下跌、銷量跌影響廣告收入等等,但總體而言,相信壹傳媒老闆黎智英會滿意今次加價的結果。

大眾化報紙的讀者群的價格彈性相對較大,專業報紙又如何?據了解,財經報《經濟日報》加價至8元後的銷量影響更少。或許這解釋了,《信報》膽敢加到12元!

老實說,要時下的年青人每日花10元、甚至12元買份報紙,基本上無甚可能(但要他們花20、30元買杯珍珠奶茶或星巴克卻面不改容),因此報館老闆應該都知道,他們堅實的讀者群是一班「廢中」、「廢老」,而這班讀者勝在忠心兼有經濟能力,因為他們在大部分報紙內容都能於網上免費收看下,仍然願意花錢買報紙,他們可能寧願每月食少一餐晏,將慳回來的60元花在報紙上,填飽精神上的滿足。

再看看電盈(008)公佈最新業績,去年收費電視業務Now TV的收入升5%至28.55億元,EBITDA更升13%至4.71億元;同期的免費電視收入升10%,但只是2.04億元,即均每日收入56萬元,EBITDA虧損更擴大近60%至3.5億元!還有外國的娛樂OTT平台Netflix,每季盈利數以億美元計。

物極必反,近年內容農場興起,內容變得不值錢,甚至過量,但不要認為內容已死,因為願意花錢在自己喜歡的內容上的消費者仍然大有人在,問題是什麼內容及如何包裝。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